关于构建大数据生态圈,共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2017-01-14 03:16:30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70126号

  案 题:关于构建大数据生态圈,共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提 出 人:民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文教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逐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中共十八大以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是引领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强调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教育部也于2016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任务,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网络强省、教育强省的工作中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截至2015 年12月,全省中小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农村基层教学点的接入率也达到95%(全国接入率是85%),全省98%的中小学拥有一个以上的多媒体教室(全国为77%),83%的中小学课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教师、学生的信息入库率达到100%,我省教育系统各项主要业务已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涌现出一批探索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新体系的试点。
  然而,与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相比,与先进省市的发展水平相比,我省教育信息化在大数据创新应用以支撑高效精确管理和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实施个性化教育上还存在明显不足,距离形成良性信息化生态以更好地支撑和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仍有较大差距。
  1、教育大数据尚未有效建立,缺乏支撑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运行机制
  教育大数据是信息化生态的核心与基础,是提升教育管理与教学质量的必要支撑,大数据的采集与应用得到日益重视,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数据孤岛仍旧存在,数据存放在如学籍、学校资产等不同的行业应用系统中,数据整合和资源共享的机制不完善,阻碍了学校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尚未有效采集,无法通过数据分析和应用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三是采集数据的质量有待提升,数据采集尚未建立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即使有部分汇总的管理信息数据,但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可用性仍有待验核;四是数据的维护与共享应用机制不健全,许多优质教学资源存在共享壁垒,亟需建立优质资源数据的共享机制。
  2、缺乏让各级各类教育参与者都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统一支撑平台
  教育信息化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参与者包括在校师生、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者、各级各类学校、社会公众、产学研单位与各类教育企业,涉及范围众多。当前,学校有应用需求,往往找不到适用的技术支撑;校长教师有好想法,却找不到有效的实施者;师生们创造出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却固缩在一定区域的壁垒里,不能共享并充分发挥作用;科技企业有技术有资金却难与教学一线实践相结合。尚缺乏一个统一的支撑平台使各个教育参与者在教育信息化找到准确的位置并发挥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
  3、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信息化投入、建设和评估机制尚未建立,政、校、企尚未形成合力以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
  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不在技术多么高深,而在于技术能否深入教学一线,真正满足学校师生们的教学应用需求。当前,政府部门对于教育信息化投入、建设和评估机制尚未建立,导致项目立项审批周期长,花两、三年完成立项时项目需求已经发生变化,项目建设完成后的应用已经不能紧跟教学一线需求的发展,应用效用难以评估,如对项目做出调整又需重新再走一次立项审批流程。学校需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技术应用、培养师生创新能力等,但是却面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待提升、缺乏教育创新应用的技术支撑和人手、信息化项目建设后的成效与预期目标有偏差等难题;企业虽然对教育信息化热情澎湃,却不能真正了解教学一线的实际应用需求,面临研发的产品没有实验场所、投入大产出低、技术无法与教育真正融合的困难。
  1、建立省级教育大数据中心,推进精细化管理与个性化教学创新应用
  政府部门应加快省级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一是建库,建成覆盖各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经费、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的数据库,实现学生学习与教师成长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分层次开放与共享。二是制定大数据标准体系及相关管理办法,包括教育大数据采集标准、数据审核与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数据共享与开放应用管理办法、优质资源共享应用奖励机制等,规范各类教育数据的采集、存储、共享、发布和使用,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安全及可用。三是开展优秀创新应用评选,让各数据拥有单位开放数据、各应用建设单位安全应用数据,引导学校师生与社会大众逐步深入挖掘数据应用价值,推动教育信息化贯穿到教育教学与管理全过程,使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
  2、建立开放的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建立信息化生态体系
  一是应尽快建立开放的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可由政府主导平台的建设和监管,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承担平台的运营维护。二是基于平台建立数据交换服务、资源共享激励、运营监管等机制,既为学校、师生、家长、企业和各类教育机构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又为他们提供广泛连接、信息快速互通、聚合资源和对接需求的统一平台,从而使师生们的原创资源有用武之地,家长们可以更加便利地找寻资源,学校与培训机构能够更精准地推送资源,企业与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平台对接应用需求与开展产品研发,最终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教育信息化生态。
  3、成立教育信息化科研联盟,开展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效益评估
  一是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部门与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部门的深化融合,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优秀学校负责人、教育信息化专家、优秀企业与产业,共同成立教育信息化科研联盟,充分发挥政、校、企合力的科研创新力量。二是基于科研联盟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效益评估,建立制度化的评估机制,充分评估论证项目的建设需求与应用效益,确保以应用为导向的建设目标,发挥联盟对学校信息化项目的指导作用。三是政府部门在确保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应缩短项目审批立项的周期,并对项目的调整给予一定的空间,让学校与企业对项目的实际应用做一定时间的磨合和调试,确保教育信息化项目建有所用、越用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