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机动车污染减排,改善大气质量的建议

2017-01-14 03:23:46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70130号

  案 题:关于强化机动车污染减排,改善大气质量的建议
  提 出 人:民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环保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截止到2015年底,广东省机动车保有量超2500万辆,排名全国第一。根据大气PM2.5源解析结果,机动车排气污染贡献率约30%,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广东省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机动车主要行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尾气排放难于消散,直接威胁群众身体健康。据测算,未来五年广东省机动车保有量还将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由此带来的大气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进一步强化机动车污染减排,已成为我省控制大气污染、保障群众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急切工作。
  当前广东省进一步强化机动车污染减排具有四大基础。我省多年卓有成效的环保宣传已让群众认识到治理大气污染关系到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其他切身利益,此乃民意基础;我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确保环保事业进入“环境优化发展”阶段,环境优化与经济发展正相关性越来越强,此乃经济基础;过去几年,我省在机动车在用车排放监管、黄标车更新淘汰、特殊车辆末端治理、改善道路通行效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较好的技术基础,此乃技术与经验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等法律法规政策则为加强机动车污染减排提供了政策基础。
  然而,广东省强化机动车污染减排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和挑战:
  1、靠快速提升油品质量和淘汰黄标车为手段来减排不具可持续性。机动车排污存在典型的“帕累托法则”现象,占10%的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占总排放量的50%-60%,一辆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24辆新车的排放量。过去5年,我省能在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长的前提下使机动车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排放年均减少7.9% ,主要抓手是黄标车淘汰和油品质量的快速提升。从2004-2013年,10年内广东省4次提升油品标准,边际效应愈发明显。以后维持如此高频率高幅度提升油品标准是不可能的,而黄标车也已基本淘汰完,要想保持过去5年的减排势头,需要寻找新的抓手。
  2、汽车保有量过快增长带来新挑战。《2015年广东省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预计未来五年广东省机动车保有量将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而在摩托车保有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5%的增速实际上弱化了汽车保有量过快增长带来的减排压力。2015年广东省汽车销售219万辆,同比增长17%,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而汽车过快增长带来的道路拥堵又会造成单位机动车污染排放量增加,这给我省机动车的污染减排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3、在用车排放监管体系不健全。我省内注册车辆还有850多万辆处于国四标准以下(不含国四标准),占总量的34%,这些车辆车况参差不齐,有些车甚至因年久失修成为黑烟车。因为在用车排放监管体系不健全(一线执法达标率不超过40%)、环保部门监管力量不足、行政处罚权缺失等问题,这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机动车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延缓了我省机动车污染减排的进度。
  强化我省机动车污染减排的出发点是改善大气质量,提高人民福祉;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落脚点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基于我省机动车减排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特提出以下建议:
  1、健全机动车排放监管体系,重点治理机动车违规排放
  (1)推进环保、交警两部门联合执法,重点治理黑烟车
  进一步整合环保、公安交管两部门的执法监管资源,健全机构、明确责任、严明执法,适度扩充执法监管范围,推进机动车排放联合执法。
  把治理黑烟车作为我省下一阶段机动车减排的重要抓手,通过省级立法,为治理黑烟车提供法律保障。强化机动车排污遥感监测、黑烟车抓拍等技术手段的应用,稳步推进各市黑烟车抓拍点建设。设立“黑烟车”举报热线和微信平台,发动群众举报黑烟车,扩大群众监督权和参与度。
  (2)强化新车一致性检测,推进落实I/M制度
  设立新车一致性检测专项资金,增加新车一致性检测机构,强化新车一致性抽查力量建设,确保新车排放达标;推进在用车定期监测和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加强推动地市实施能够真实的反映车辆在实际行驶条件下的尾气排放水平的简易工况法。加强对车辆维修治理企业的监督检查,防范维修、护理过程中的弄虚作假,建立机动车排气检验、维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3)推进专用公共车辆的减排
  一方面要对公有单位的洒水车、垃圾车、消防车、工程车等专用车辆严格环保执法,另一方面对车辆更换和维修确有困难的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实现公有单位机动车减排从“钉子户”向“减排示范户”的转变。
  2、多管齐下,构建机动车减排长效机制
  (1)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鼓励绿色出行
  保障城市总体规划与交通规划的有机结合,优先安排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用地,建设连接各级公共服务中心、产业园区与城市中心的公交走廊;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除在大中城市发展传统的地铁这种大运量轨道交通外,可发展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较低中运量轨道交通(如比亚迪“空中巴士”);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如推广“顺风车”、“如约巴士”等网上类公共交通平台,丰富市民出行选择。
  提倡建设慢行系统,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鼓励在城市中央活动区、大型公交枢纽等建设步行连廊,鼓励采用公共自行车或社会资源共享自行车方式,减少对小汽车的使用。
  (2)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已趋于成熟的电动汽车的推广使用,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完善充换电设施。例如可以在酒店、购物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在停车场配套建设一定数量的充电桩等设施,允许其收费运营;加快推广生物柴油、乙醇汽油、天然气等清洁替代燃料在机动车上的使用,增加充气、加料站场。
  (3)加快我省智能交通的改造升级,降低交通系统的污染排放
  完善我省城市智能交通体系,推广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使用,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和预判功能设立智能交通灯、智能停车场,提升交通运营效率,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量。出台引导政策,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我省的“互联网+智能交通管理”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