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70142号
案 题:关于全力治理练江污染的提案
提 出 人:陈武(共1名)
分 类:环保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全力治理练江污染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之时,维护练江流域居民的生存生活权益到了十分紧急的时刻。
练江,潮汕三大河流之一,她发源于普宁大南山五峰尖西南麓,自西向东途经普宁、潮南、潮阳三地,经海门湾汇入南海,因河道弯曲、蜿蜒如练而得名练江。历史上,练江曾经碧波荡漾,绿水流淌,是潮阳、普宁一带人民重要的饮用水源,也是粤东重要的水运通道之一,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潮人。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曾经滋润了粤东人民的母亲河如今满目疮痍、遍体鳞伤。现在的练江可以用“黑、臭、毒、脏”来形容。溯江而上,干流、支流多呈深不见底的墨色,稍靠近江边,一股刺鼻气味就扑鼻而来,河水重度污染,难觅鱼虾踪影,洗衣服都嫌脏,沿河两岸,随处可见一堆堆的垃圾,苍蝇缭绕。
这一幕幕惨状,就是粤东潮汕平原三大河流之一练江的现状。练江水质大概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恶化,1997年监测显示水质为V类,1998年是劣V类,之后就一直是劣V类。广东省环保厅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中指出,练江河口水质劣于Ⅴ类,主要超标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将地表水水质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功能越高类数越低,如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劣V类”,顾名思义,比V类水更低劣,就是连农业灌溉都不行。
练江的污染已经严重破坏流域内生态环境,且对练江流域的居民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未来相当一段时间还会对流域内生活的居民及后代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环保组织2011年发布报告指出,在练江流域的谷饶镇附近十个取样点的地表水监测结果显示,地表水PH值、重金属等含量均超标,部分取样点超过国家IV类标准几十倍,土壤底泥样本的重金属含量也全部超标。巴塞尔组织2000年一份报告显示,在贵屿北林地区,地表水中铅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可饮用水标准的2400倍。河岸沉积物铅含量是莱茵河荷兰段底泥的212倍,而莱茵河底泥已经被判定为有害废物。铬含量是美国环保署认定的土壤临界含量的1338倍。包括在汕头大学医学院教授霍霞及其团队《环境研究》杂志中的一篇论文中他们发现,在贵屿,70.8%的儿童的血铅水平处于铅中毒的程度,陈店这个数字为38.7%,而全国儿童的平均数在10%左右。据练江流域的桥柱镇的乡亲们向我反映,当地癌症发病率一直攀升,有许多人年仅30多岁的人就已罹患癌症,练江两岸已难以适合生活,面对恶化的环境,当地有财力的选择移居外地,但低收入的老百姓则需要承受这些损害。收入越低者,受环境污染的影响越大,他们规避环境污染的能力越低。
练江不仅自身罹患“癌症”,还向海洋“传染”。在练江的入海口,被一股刺鼻的恶臭笼罩着,江河的入海口本是淡水和海水交汇,是鱼类较集中的区域,现在鱼虾均无法生存。江水长期向大海排放,临近海域的海洋生物也会受到污染,人类长期食用受污染的海鲜会影响健康
这条粤东百姓的“母亲河”,为何短短十几年间已变成一条不忍卒睹的“黑河”?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因素就是工业污染,上世纪80年代,练江流域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开始产生破坏,但还没有超越练江的自净负荷,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工业发展失控,才形成对练江的致命性污染。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的电镀、染织企业增多,练江两岸密密分布着上万家纺织、印染等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而且大多是小作坊式的低端产业,管理水平落后,治污设施缺乏、运行不正常、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基本没有任何处理就排入练江。多年来,练江处于失管状态。可以说,目前练江的问题,是这些年来沿江乡镇为了一点经济收入而肆意糟蹋练江的结果。
当地政府在整治环境、打击非法排污方面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就不断进行规划,提出了许多阶段性的治理目标,然而这些目标几乎全部落空,练江流域的水污染依然严重。总的原因是:相关部门不够重视,督办机制不健全,环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非常突出,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对环保问题,睁眼闭眼,环保守法成本远大于违法成本。一边整治一边污染,旧的污染没有完全解决,新的污染却不断出现。据普宁的乡亲向我反映,当地政府在进行环保执法没有做到公平公正,没有关系和背景的污染企业被关停,上下关系比较好的污染企业却照常开业。整治行动很多时候看起来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实则往往都是短期行为,风声紧了,企业就暂时停业,风声过后,渐渐的,又死灰复燃。
治污最重要的就是要堵住污染源,要有壮士断腕决心。首先,政府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或者引导和鼓励他们转型做别的产业,并提供应有的帮助。其次,对于不愿转型的污染企业,坚决予以取缔,不得姑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污染企业每产生一元钱的效益,社会却要付出约五倍的成本来治理污染,而且所造成的污染不仅仅影响当代,还会对后代造成危害,这不但对当代人不公平的,对我们的后代人也是不公平的。容忍重污染的经济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与我国政府方针政策相悖。
这么多年来,当地政府治理练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几乎没有什么效果。练江是跨市河流,流经普宁、潮阳、潮南多个区域,涉及汕头、揭阳两市,多头管理、多头执法造成权责不清,整治方案与步骤很难协调,再者,当地政府吝惜污染企业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在乎人情关系,造成执法不力,执法不严的现象。拯救练江势在必行,如果沿用原有的治理模式,估计污染问题永远不能得到解决。必须成立省级的机构治理练江,排除当地政府短视行为,杜绝地方保护主义,依法依规治理污染。对环境的状况进行严格的严密的监测,对执法部门进行严格监督,对不能满足环保标准的企业一律取缔,对违法分子一律依法处理。
一个集中了重污染企业的地区,是无法吸引到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如果你没有良好的环保监管和生态环境,无法吸引到这些优秀企业,只有那些不入流的企业愿意留下,地方经济无法达到良性发展,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所以,只有严格生态环境执法,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才能产生生态循环型经济,使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和谐发展。在有力控制污染源之后,由上游向下游进行污染治理。
治理练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恳请省委省政府引起高度重视,运用省级政府的全面整治练江污染并长期保护练江流域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