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70146号
案 题:关于进一步提升我省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建议
提 出 人:杨森平(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一、存在问题
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科技投入强度不足,同时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益也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依然突出,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亟需改善。
1. 产业结构方面
“十二五”期间,广东省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是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程度仍有待提高。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越大。2014年,我省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 ,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只有49%,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突破50%,虽说高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兄弟省份,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70%,而我省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不足50%,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5%左右的平均水平。
此外,区域内部间产业相似程度较高,难以实现产业互补的集群效应。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并不高,区域城市群之间产业同构现象还比较明显,尤其是珠三角,其城市群产业同构系数最高值达0.9223,区域分工合作不明显,产业结构雷同,对粤东西北辐射的能力非常有限。粤东西北城市群产业同构系数最高值也达0.8243。珠三角须统筹区域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划不够完善,产业转移力度有所欠缺,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良好局面尚未成型。
2. 区域发展方面
自2007年以来,区域差距呈现出不断缩窄的趋势,但广东省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仍处于高位,经测算,2013年广东地区发展差异系数高达0.698,而苏、鲁、浙地区发展差异系数分别只有0.413、0.452和0.263,均远低于广东,广东区域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地区发展水平分布逐步向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变化。
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得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狭小,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关系扭曲,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反过来也拖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区域发展的必要条件。粤东西北主干路网基本通达,但高速公路面积密度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8%,不到珠三角的1/3,2013年珠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方面财政支出为316.6亿元,而同期粤东西北分别为17.4亿元、33.5亿元、39亿元,正是由于非珠三角地区对交通投入不足,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道路衔接未能完全打通。可喜的是,至2015年底,广东省实现“县县通高速”,为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之间增添新的交通大动脉,为广东省“振兴粤东西北”战略规划增添动力。同时,粤东西北发展观念相对滞后,在投资环境、社会管理、政府职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改革等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不足,这是粤东西北地区亟需解决的瓶颈,努力做好迎接产业转移的相关工作。
3. 科技创新方面
我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2.5%,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科技水平的提升。然而,2014年广东省财政科技支出同比2013年出现下滑,直接影响了部分科技指标的表现。就专利拥有量这一指标而言,2015年,江苏在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以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三个指标上均超过广东,与浙江的差距也逐步缩小,有被迎头赶上的趋势。这反映出我省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有所不足,有加大投入强度的必要;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使得产业增加值率不高,产出效益有待提高。如不加以改善,将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制约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提升。
二、政策建议
(一)加强研发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
1. 促进发展动力转换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并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和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努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2. 加快产业革新进程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先进制造产业带,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传统支柱型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增加值率,促进我省产业率先实现高端化、精细化、低碳化发展;
3.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积极响应《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工信部第33号)、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征集《广东省关于全面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稿)及政府的相关文件,重点支持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生产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同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工业园区及重点流域的节能监控,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建设绿色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二)构建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培育经济新增长极
1. 切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广东省2016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保证我省交通运输支出的投入力度,完善粤东西北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尽快实现与珠三角地区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增强珠三角地区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支出对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提升作用;
2. 着力推进区域融合发展
优化区域发展定位,深化区域合作与融合,加强产业对接,推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将粤东西北地区培育成新增长极。积极实施粤东西北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建设规划,完善城镇体系,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全省城镇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3. 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完善财政扶贫资金增长机制,加大政府各类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六个精准” ,开辟产业增收、创业增收、务工增收三大途径,并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发挥市场的扶贫功能,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培育壮大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推动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从对口帮扶转为全面合作融合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财政要积极实施支农惠农政策,强化农村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扩大区域交流合作,敲开广东新一轮开放之门
1、扎实推进自贸区建设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三大片区开发建设,并完善自贸区工作保障机制。同时积极跟踪研究新形势、新规则,面向全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则机制,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2、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战略
促进口岸互联互通,推进沿海重点港口口岸加快拓展与沿线国家的国际航线,支持广东(石龙)国际铁路物流中心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建设“一带一路”铁路大通道。以经贸往来、科技合作以及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把广东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同时加强与欧美、东盟、非洲、中东、南美等地区在投资贸易、资源开发、工程承包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