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70154号
案 题:关于“从认识祖国近代历史,增爱国情怀”的建议
提 出 人:莫志伟(共1名)
分 类:文教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爱国主义教育乃目前培养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份。从澳门现时教育状况来看,市民的爱国爱澳教育还有待加强,尤其以本地出生的年轻一辈为主,他们大多出生于回归前后,由于成长环境较优越,他们大多没有老一辈的那一份与祖国的共鸣;而且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年代,网络上的信息不论真假,都传播得非常快,而年轻一代掌握较大的信息量,他们可能会受到某些网络媒体的不良舆论影响,导致降低对祖国的认同感;再者,大多学校教育中也较为欠缺对学生培养爱国课程安排,而且教学内容刻板空洞,因此从历史课、公民课等方面,尤其是从近代历史中加深青少年的爱国爱澳情怀,还是目前澳门教育的指标之一。
澳门青年应在贯彻“一国两制”的同时,学习“两学一做”等思想教育活动,并提升自我能力,加强公民素质,紧靠与祖国合作,尤其与邻近珠三角地区合作,创造两地青年交往机会,加深澳青年对祖国的认识及理解,务求成为沟通中西方之桥梁。
1.加强粤澳合作,举办爱国教育活动
参观澳门及省内伟人故居、举办国情教育之旅、军训等活动。
多举办国情教育之旅。可向在校学生提供军训或青旅培训等机会,鼓励青年在澳门训练,或联系国内学校到珠海、广州黄埔军校等地进行军训及交流活动,除加强现代人的体育锻炼,体验军人刻苦的生活,更可培养其爱国意识;参观澳门及省内名人故居,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可先从国内邻近地区开始着手,与广东省两地携手合作,使其逐渐发展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如参观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了解抗日战争史,加深民族情怀、纪念辛亥革命105周年,参观孙中山先生故居,由此可加深青年对历史认识,此外还有康有为、詹天佑、邓世昌、鲁迅等纪念馆或故居,由此可吸引更多人到当地名人故居以及历史事件所发生之地,从而发展成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基地,加深粤澳两地交往,并使现代青少年明白现代幸福生活背后曾有一班先辈们为我们努力打拼。
2.校内校外教学结合
校内升国旗、唱国歌,进行周会课,校与校之间相互合作,多派遣澳门教师到省内外交流,国内教师也可多到澳门分享心得,举办公开课、专题讨论讲座,让学生讨论并探究国情发展;历史课程上教学内容不应照书读,应更灵活,教师应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事实,从而得出结论,同时尊重言论自由的社会并严格遵守职业操守,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分析问题,深究历史上的名人伟人思想,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结合开办兴趣小组,讲解名人事迹,街道故事、文化遗产等,加深对祖国及澳门的自豪感;校外可组织教学参观,例如博物馆、回归陈列馆、伟人故居、纪念像等,在澳门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杰出军事家叶挺的故居、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铜像等,在广东则有明代思想家陈白沙纪念馆、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故居等。或可组织学生到省内重点中学、大学交流培训。透过亲身体验,所见所闻,对祖国的近代历史有更深的认识。
3.竞赛
举办历史地理等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当中内容可包括基本法、国家近代史、澳门历史、伟人传记、国情地理等,吸引青少年参与,除在比赛中得到丰富知识并使其巩固外,更能提升对国家的深入了解,从而加强爱国教育。
4.信息科技
制作宣传短片、电影、微电影、动画等,更可与国内外媒体合作进行拍摄,在信息科技发达的年代,在这个大多数青年人追星的年代,让他们在新媒体上更容易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