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70169号
案 题:关于大力推进我省现代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提 出 人: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服务业开放程度不断深化,加之国际服务产业呈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省,在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总量上可谓是取得了巨大成就,2015年全省服务业生产总值已达36956.24亿元。总体上,广东省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已具备一定优势,已具备相对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较好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基础、庞大的制造业腹地、区域合作深化发展、广东自贸区的设立,以及良好的开放环境意识等。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抓手。但从实践层面来看,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存在一些误区和偏颇,其中在操作层面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限定在相对传统的工业领域,并简单理解为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认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不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显然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片面、甚至是错误理解。
一、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业产值结构。2005—2012年期间,在广东各服务行业生产总值占服务行业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占比最高的是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以及交通运输业、邮政和仓储业。这种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业产值结构的形成,显然是与我省在全球生产网络分工中的地位密切相关的,虽有利于创造就业,却非常不利于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服务业转型升级。长此以往,广东有落入服务业结构低级化和中等收入陷阱之虞
二、生产型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邮政和仓储业等传统服务行业占据广东生产性服务行业产值的很大部分;而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休闲旅游、大健康在广东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产值占比仍有待提高。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主要由现代服务业构成,而广东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直接制约其作为中间产品投入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广东顺利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三、缺乏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人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而这正是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所缺乏的。如今,广东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服务业从业人员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简单业务,并就业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之中,这同时也导致了广东省不合理的、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为就业主体的服务产业就业结构。
四、体制性和政策性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长期以来,一些应当作为产业化经营的服务业领域,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办,因此服务业的许多行业缺乏自我发展活力,“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服务仍有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还较慢,等等。而这也制约了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在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省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二、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三、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对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完善行业运行状况的监测系统、抽查方式和统计网络。确定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渠道。建立服务业全范围的统计调查制度,完善对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社会福利业、体育和娱乐业12个行业大类的抽样调查制度。强化统计调查手段,摸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貌,搞准现代服务业的调查统计数据,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决策提供及时服务。以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服务业投资总额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比重、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现代服务业比重等为核心指标,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办法,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考核。
四、建立精准扶持体系。新世纪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可谓不重视,扶持不可谓不多,但实际效果却有待商榷,这与政策扶持的粗放性是分不开的。服务业本身具有天然的无形性,在量化评价上天生不足,市场规范化提升困难,甚至还有一些现代服务业,比如中介服务业,本身的GDP贡献相比生产型行业微乎其微,而政策扶持又缺乏精确引导,加剧了服务行业的无序竞争,制约了现代服务的有效发展。换言之,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必须建立精准体系:首先,在制定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扶持政策时,应当将第三产业和第一、第二产业区分开来,建立各自适用、具有产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其次,在制定第三产业内部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时,要将不同类型的第三产业(如生产型、生活型、公益型等)也区分开来,确立符合不同类型现代服务业实际的评价体系;最后,现代服务业的评价指标,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现代服务业的定位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尤其不能简单以营业收入、规模等硬指标来框定,而应注重其治理要素密集程度、产出附加值、品牌效应等软指标,从而实现精准引导和扶持。
五、加快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知识含量高,其运作经营也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才来管理和策划,对人力资本有很高的要求。丰富、相对低廉的高素质人才是吸引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拥有大批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才能使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处于不败之地。广东要加大技术投入和人力资本的密集度,引进服务新产品、新理念和提高人员素质,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社会急需的信息服务、各类中介服务、服务业政策与管理以及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各方面人才。同时,要不断扩宽海外人才聘用途径,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高广东现代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