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70179号
案 题:关于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帮助农村残疾人尽快脱贫的建议
提 出 人: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综合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残疾人中农村残疾人占70%,构成了残疾人群的主体。由于身体的原因,工作能力严重受限。在当今主要依靠劳动付出获得工资性收入来维持生存的现代社会,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的生存状态堪忧。如何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帮助农村残疾人尽快脱贫是我省整个脱贫事业中重要一环,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环。
一、当前我省农村残疾人生存状态堪忧
(一)农村残疾人家庭多项生活指标均大幅偏低
根据我省最近几年的残疾人监测统计数据显示,从收入角度看,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残疾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一半,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80%,只有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从支出角度看,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不到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消费支的60%,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的90%,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的三分之一。
(二)农村残疾人家庭房屋破漏或危房急待解决
数据显示,需要给予不同程度修缮维护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房屋占23.9%,属于危房的占2.7%。残疾人家庭房屋破漏或危房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残疾人的生活甚至可能危及残疾人的人身安全。
(三)农村残疾人家庭用电量不及全国一半
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用电量显著少于城镇残疾人家庭以及全国人均水平。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用电量只有城镇残疾人家庭以及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不到。表明农村残疾人在享受现代文明程度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至少10年以上。
(四)农村残疾人贫困存在隐蔽性低估
我们从数据分析发现,现实政策估计中,存在着对其贫困性的隐蔽性低估问题。农村残疾人贫困是农村贫困深度的主要提供者,约70%的农村贫困深度由农村残疾人提供。对农村残疾人贫困性低估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农村残疾人的权益保障仍然不充分
(一)农村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有持续的改善但对疗效评价较低,生病后的主要医疗选择是自行解决
农村残疾人至少参加过一项康复服务的比例,从2007年到2014年一直呈现持续上升的良好势头,2014年已接近6成的农村残疾人接受过至少一项康复服务。但横向比较,依然比城镇残疾人相差10个百分点。在接受过康复治疗的农村残疾人中,认为有效果的比例是14.6%,认为效果一般的是21.7%,24%的人认为效果不明显或没有效果。近五成农村残疾人认为,由于康复费用太高而放弃康复,另有高达39.1%的农村残疾人不清楚这事。农村残疾人生病后,选择到医疗机构就医的只有三成,而近68%的农村残疾人则选择自行解决。
(二)农村残疾人就业比例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且正式就业仅为一成
数据显示,农村残疾人的就业状况从2007-2014年呈现下降趋势,这8年时间里,已经从2007年的53.1%下降到2014年的46.3%,下降6.8个百分点。绝大多数农村残疾人绝大多数是通过非正式就业方式进行的就业。数据显示,按比例正式就业的仅占12.8%。
农村残疾人未就业原因,第一位的是丧失劳动能力,其次是由于料理家务。农村未就业残疾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比7成多。
(三)农村成人残疾人四成以上为文盲,因贫辍学的占五成以上,对教育满意度普遍偏低
成人所受教育程度将直接关系其未来就业质量、生存状态和发展前途等。数据显示,从未上过学的18岁以上残疾人比例极高,达到42.2%,超过城镇一倍;
在我们对广东省清远市农村残疾人的失学原因调研中发现,有51.2%比例是由于经济困难而失学或没有上学。数据表明,农村残疾人只有不到三成的人对当前的残疾人教育满意,而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一成以上;感觉一般的达46.3%。
(四)在农村残疾人家庭救助需求得到满足方面教育救助最低
数据显示,农村残疾人家庭救助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是,生活救助的满足率最高,其次是医疗救助,再次是康复救助,最后是教育救助。
(五)农村残疾人对现存生活的满意度仅三成满意,对未来生活近五成缺乏信心
数据显示,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累计占65.9%。约有2/3的人不是很满意现在生活状况。农村残疾人对生活很有信心的只占15.4%,有一定信心占44.4%,信心不足的高达31.8%;没有信心更是占8.5%。
一、建立健全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组织建设和考核机制
农村残疾人事业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跨越式发展,必须将其纳入到三农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提高发展农村残疾人事业的层次、水平和规模,使之成为具有全社会意义的战略性事业,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共同部署、一起实施,需要有组织、制度、措施和考核上的要求。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力度和财政投入
转变过去重城镇轻乡村偏向,不简单地实行保障项目的同一,不追求保障水平的一致,要向农村残疾人倾斜,保障水平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至少15%以上;
要加大财政对农村残疾人事业的公共投入力度,拉齐与城市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强度,填平农村的投入缺口和投入欠债。大量事实和数据表明,农村公共设施不足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缺失对农村残疾人发展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城乡残疾人发展事业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乡的公共财政投入的差别造成的。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要专门设置和细化到农村残疾人发展事业子科目中,要有一定的比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要设有目标,增加相关投入增速的计划,。
三、积极促进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水平,把扶贫工作与扶残工作结合起来
残疾人的就业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关键环节。积极促进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水平,应当成为当前农村残疾人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将反贫困战略与反致残工作结合起来,实施农村残疾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新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说,贫困也是导致残疾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在另外一定意义上说,反致残意味着反贫困,反贫困意味着反致残。因此,我们把反贫困工作与反致残工作结合起来,有利于直接找准贫困原因和贫困人口,针对性地提高农村残疾人家庭户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利于迅速寻找农村残疾人发展事业的突破口,转变思路,创新我们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四、积极引导和加强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
由于农村残疾人群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分类构成的复杂性、地区分布的广泛性、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涉及领域的广泛性等特点,决定了农村残疾人工作天然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农村残疾人工作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一方面要在加强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和注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力量的作用,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努力建立起一支高度专业化的民间服务机构和高素质的民间专业化服务队伍。
五、重视维护新型城镇化下农村残疾人土地权益
由于过去农村市场发育以及市场分割等原因,农村残疾人的土地在保障和提升残疾人生活生存方面并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落实,农村残疾人有关土地用益物权的落地,挖掘土地资产内在的金融价值,创新农村残疾人土地权益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农村残疾人土地资产证券化和权益的流动性,使广大农村残疾人能定期获得一定的货币,改善生活水平,为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提升做出应有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