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粤港澳旅游业发展与合作 助推大珠三角跨境城市群转型升级的提案

2017-01-13 19:59:27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70089号

  案 题:关于深化粤港澳旅游业发展与合作 助推大珠三角跨境城市群转型升级的提案
  提 出 人:民进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粤港澳三地兼容并蓄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精髓。广东是制造业大省,转型升级要靠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实现;港澳服务业发达,但腹地有限、市场有限。三地同根同脉,旅游合作起步早,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互补性,联合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且,粤港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大的经济区域,三地有条件握紧拳头深化旅游业合作发展,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充当龙头角色、起到领跑作用。因此,在当前背景下,深化粤港澳旅游业的发展与合作,是助推大珠三角跨境城市群转型升级的最佳切入点,既有利于有效解决广东和大珠三角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不优等诸多现实发展难题,也有利于确保广东经济屹立不倒、一国两制繁荣昌盛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制度适用问题
  1993年,香港旅游协会、广东省旅游局和澳门政府旅游司联合提出打造粤港澳旅游区。三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已经合作编制了旅游发展规划、联合设计了旅游线路等,开展了多方面的旅游合作,有较好的合作基础。但因广东与港澳法律制度不同,旅游行业适用的规范与标准也不同,旅游项目跨区域运营、旅游从业人员跨区域资格认证、旅游企业跨区域融资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口岸通关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地人流、物流和资金的自由流动,三地之间的旅游业仍然没有成为预期的新增长极。
  (二)人才需求大于供给
  由于旅游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层次丰富、类型多样、方式灵活、前景广阔。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职校已经看到了旅游业高中低各类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相继开设了旅游专科,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但苦于力量有限,规模不大,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国际上最好的旅游高校在瑞士,但也局限于酒店专业,而且只培养高尖人才。
  (三)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
  随着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关联行业超过110个,已经发展成了综合性、集群化的产业体系,几乎所有的省区市都将旅游业列入了战略性支柱产业,85%以上的城市、80%以上的区县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形成了各地各部门共同推进的大格局。三地需集中力量提高小城镇服务功能,倒逼各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解决这些看似不起眼、却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硬件和软件问题,通过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改变粤东西北农村落后面貌。
  (四)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有待提升
  广东旅游文化部门已相继推出了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拳头产品,但在轰轰烈烈的外表下面也有明显不足:定位模糊,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活动还停留在低层次竞争或模仿式粗放营销阶段,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大而不强;市场定位没有细分,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蜻蜓点水,缺乏有文化内涵的个性魅力,没有对旅游业发展起到长效提升的作用;没有全面系统的品牌规划和市场策划,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活动与活动之间缺乏逻辑关系。
  二、 建议
  (一)以科学的顶层设计,统领全域旅游大发展
  1.组建机构,规划先行。建议成立由珠港澳旅游发展委员会牵头,三地旅游部门配合的全域旅游联席工作机构,行使三地全域旅游发展的管理职能,破除旅游资源要素条块化分割、多部门管理的体制弊端,从制度上保障发展旅游的合力。同时制定《珠港澳全域旅游三年发展规划》,在该规划的统领下,珠港澳当地旅游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组织编制全域旅游专项规划和线路规划,要以“全景、全时、全民、全业”的思想为统领,加强景区内外尤其是景区过渡地带的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无景区化”发展的模式。
  2.有针对性地实行便利政策。建议对与港澳有直接口岸相通的城市均实行外籍游客出入境72小时免签政策,方便外籍游客分享粤港澳一程多站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港澳国际市场优势,增加广东外籍客源,丰富广东市场。同时对这些城市的部分区域逐步实行口岸双线管理政策:对客流实行一线管理,对货物和资金实行二线管理,允许与旅游业相关的货物与资金在这些区域与港澳之间自由流动,加快推进三地间旅游企业跨区域运营彼此融合。
  3.联合制定适用于三地的行业标准。三地政府共同探索相互衔接认证的行业标准,并最终联合制定适用于三地的共同标准。尤其是三地旅行社跨区域运营和旅游从业人员专业资格方面,要尽快拿出三地都能接受的、切实可行的认证办法来,保证三地旅游从业人员能够无障碍地流动,保证跨区域旅游合作项目能顺利进行。
  4.共设粤港澳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建议三地政府牵头联合旅游企业、相关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关注旅游业发展的企业和投资机构,共同设立粤港澳旅游产业促进基金,专项支持跨区域运作的旅游项目。
  (二)以全新的资源普查视角,打造珠港澳“美丽工程”
  1.整合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辐射珠港澳。梳理、整合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划分旅游经济区,在保护资源安全的基础上,以开放口岸为标准,聚焦旅游业,全面整治河道、沟渠、道路、危房,加强污水处理、庭院绿化、沼气池建设、太阳能安装、路灯、引水工程、垃圾处理、厨房厕所的升级改造和建设,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发展不同的特色旅游产品,通过滨海风景道和温泉走廊,串联多个旅游经济区,向港澳辐射,形成“全域旅游”大开发的发展格局。
  2.宣传推广系列“美丽”子形象。为了确保实施效果,让游客尽快形成认同感,规划在充分分析珠港澳气质和海岸线形状的基础上,以“浪漫变革”为驱动因素推广城市的品牌形象,采用市场营销的宣传手段,量身定制旅游城市设计方案,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形象进行宣传推广,以知名度和品牌经营城市,形成“全域旅游”的整体形象。例如,三地可设计统一的“美丽”品牌标识,不仅包括“美丽广东”、“美丽香港”、“美丽澳门”等粤港澳三地形象,还包括“美丽韶关”、“美丽九江”、“美丽桥溪”等市、镇、村形象,让“美丽”品牌深入人心,以统一规范的品牌形象得到消费者的长期肯定和选择。
  3.启动“田园绿道网格”建设项目。按照自然村-社区-聚落三个不同的尺度和层级,定制式靶向规划策划与研究。自然村重点强调以现状问题为导向,对村庄内环境整治、基本生活配套建设要求;社区重点强调解决发展动力、资源整合与特色利用,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强化产业的发展转型;聚落片区强调以片区的模式,形成特色景区式聚落,为未来旅游空间留好接口,为片区配套旅游服务设施,比如旅游道路、旅游服务驿站等。例如,可利用原有机耕路和通各镇村道路进行透水混凝土改造提升,全方位向各镇村放射性、网格化延伸现有城市绿道,将全省1156个镇(乡)、古村落和新村全部用“田园绿道”串起来,构成城乡一体化交通新格局,满足城乡居民运动休闲新需求。
  4.建立保护基地,统筹开发传统文化资源。鼓励市、镇、村与企业联合建立保护基地,将古驿道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古村落整体保护起来,在统一策划下进行景观规划设计,院落的布局、室内的展示等都力图遵循历史原状,把村庄装扮得花团锦簇,将岭南文化美和生态美充分转化为生产力。建议将“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转型升级为“岭南国际旅游文化节”,最大限度地将港澳现有旅游推展活动、内容和手段吸纳进来,结合传统节假日和双休日,将粤港澳三地的各类活动分门别类延伸至全年,确保年年有主题、季季有特色、月月有亮点、周周有新意。重点推进广东音乐、广东美食这两大极具国际价值的岭南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围绕广府风、客家情、潮汕韵、南海潮、百越神做足文化创意产业各类产品。
  (三)以“社会参与”理念,优化全域旅游软环境
  1.共建“粤港澳国际旅游学院”。由三地政府部门牵头上报国务院、国务院港澳办、国家旅游局和教育部,联合三地高校、旅游企业和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企业,以及相关人才,共同创建“粤港澳国际旅游学院”。
  2.建立粤港澳三地旅游企业。包括机场、车站、港口、码头、航空公司、铁路、公路运输、餐饮业和商场的战略联盟,与“粤港澳国际旅游学院”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和用人合作单位。合作单位可逐步扩大到粤港澳以外的区域。
  3.充分发挥粤港澳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优势。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编印教材、组织教学、理论与实践考核和从业资格认证,特别设立“粤菜院系”、“粤剧粤曲和广东音乐院系”、“酒店管理院系”、“导游院系”、“旅游业研究和创新发展院系”等,突出“粤”字品牌、国际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发展四大特色。实施短、中、长三个不同周期的教学时间安排,持续不间断地对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分类进行培训,整体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全国旅游从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的大本营和国际旅游专业的最高学府。
  4.组建旅游研究院,设立旅游重点课题和专项调研。积极整合珠港澳旅游业专家、学者资源,推进旅游研究院的建设,将国际国内前沿学术思想与地域旅游资源、文化特性相结合,加大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形成地域研究特色与专攻领域,争取学术话语权。
  二、 建议
  (一)以科学的顶层设计,统领全域旅游大发展
  1.组建机构,规划先行。建议成立由珠港澳旅游发展委员会牵头,三地旅游部门配合的全域旅游联席工作机构,行使三地全域旅游发展的管理职能,破除旅游资源要素条块化分割、多部门管理的体制弊端,从制度上保障发展旅游的合力。同时制定《珠港澳全域旅游三年发展规划》,在该规划的统领下,珠港澳当地旅游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组织编制全域旅游专项规划和线路规划,要以“全景、全时、全民、全业”的思想为统领,加强景区内外尤其是景区过渡地带的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无景区化”发展的模式。
  2.有针对性地实行便利政策。建议对与港澳有直接口岸相通的城市均实行外籍游客出入境72小时免签政策,方便外籍游客分享粤港澳一程多站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港澳国际市场优势,增加广东外籍客源,丰富广东市场。同时对这些城市的部分区域逐步实行口岸双线管理政策:对客流实行一线管理,对货物和资金实行二线管理,允许与旅游业相关的货物与资金在这些区域与港澳之间自由流动,加快推进三地间旅游企业跨区域运营彼此融合。
  3.联合制定适用于三地的行业标准。三地政府共同探索相互衔接认证的行业标准,并最终联合制定适用于三地的共同标准。尤其是三地旅行社跨区域运营和旅游从业人员专业资格方面,要尽快拿出三地都能接受的、切实可行的认证办法来,保证三地旅游从业人员能够无障碍地流动,保证跨区域旅游合作项目能顺利进行。
  4.共设粤港澳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建议三地政府牵头联合旅游企业、相关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关注旅游业发展的企业和投资机构,共同设立粤港澳旅游产业促进基金,专项支持跨区域运作的旅游项目。
  (二)以全新的资源普查视角,打造珠港澳“美丽工程”
  1.整合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辐射珠港澳。梳理、整合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划分旅游经济区,在保护资源安全的基础上,以开放口岸为标准,聚焦旅游业,全面整治河道、沟渠、道路、危房,加强污水处理、庭院绿化、沼气池建设、太阳能安装、路灯、引水工程、垃圾处理、厨房厕所的升级改造和建设,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发展不同的特色旅游产品,通过滨海风景道和温泉走廊,串联多个旅游经济区,向港澳辐射,形成“全域旅游”大开发的发展格局。
  2.宣传推广系列“美丽”子形象。为了确保实施效果,让游客尽快形成认同感,规划在充分分析珠港澳气质和海岸线形状的基础上,以“浪漫变革”为驱动因素推广城市的品牌形象,采用市场营销的宣传手段,量身定制旅游城市设计方案,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形象进行宣传推广,以知名度和品牌经营城市,形成“全域旅游”的整体形象。例如,三地可设计统一的“美丽”品牌标识,不仅包括“美丽广东”、“美丽香港”、“美丽澳门”等粤港澳三地形象,还包括“美丽韶关”、“美丽九江”、“美丽桥溪”等市、镇、村形象,让“美丽”品牌深入人心,以统一规范的品牌形象得到消费者的长期肯定和选择。
  3.启动“田园绿道网格”建设项目。按照自然村-社区-聚落三个不同的尺度和层级,定制式靶向规划策划与研究。自然村重点强调以现状问题为导向,对村庄内环境整治、基本生活配套建设要求;社区重点强调解决发展动力、资源整合与特色利用,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强化产业的发展转型;聚落片区强调以片区的模式,形成特色景区式聚落,为未来旅游空间留好接口,为片区配套旅游服务设施,比如旅游道路、旅游服务驿站等。例如,可利用原有机耕路和通各镇村道路进行透水混凝土改造提升,全方位向各镇村放射性、网格化延伸现有城市绿道,将全省1156个镇(乡)、古村落和新村全部用“田园绿道”串起来,构成城乡一体化交通新格局,满足城乡居民运动休闲新需求。
  4.建立保护基地,统筹开发传统文化资源。鼓励市、镇、村与企业联合建立保护基地,将古驿道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古村落整体保护起来,在统一策划下进行景观规划设计,院落的布局、室内的展示等都力图遵循历史原状,把村庄装扮得花团锦簇,将岭南文化美和生态美充分转化为生产力。建议将“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转型升级为“岭南国际旅游文化节”,最大限度地将港澳现有旅游推展活动、内容和手段吸纳进来,结合传统节假日和双休日,将粤港澳三地的各类活动分门别类延伸至全年,确保年年有主题、季季有特色、月月有亮点、周周有新意。重点推进广东音乐、广东美食这两大极具国际价值的岭南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围绕广府风、客家情、潮汕韵、南海潮、百越神做足文化创意产业各类产品。
  (三)以“社会参与”理念,优化全域旅游软环境
  1.共建“粤港澳国际旅游学院”。由三地政府部门牵头上报国务院、国务院港澳办、国家旅游局和教育部,联合三地高校、旅游企业和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企业,以及相关人才,共同创建“粤港澳国际旅游学院”。
  2.建立粤港澳三地旅游企业。包括机场、车站、港口、码头、航空公司、铁路、公路运输、餐饮业和商场的战略联盟,与“粤港澳国际旅游学院”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和用人合作单位。合作单位可逐步扩大到粤港澳以外的区域。
  3.充分发挥粤港澳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优势。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编印教材、组织教学、理论与实践考核和从业资格认证,特别设立“粤菜院系”、“粤剧粤曲和广东音乐院系”、“酒店管理院系”、“导游院系”、“旅游业研究和创新发展院系”等,突出“粤”字品牌、国际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发展四大特色。实施短、中、长三个不同周期的教学时间安排,持续不间断地对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分类进行培训,整体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全国旅游从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的大本营和国际旅游专业的最高学府。
  4.组建旅游研究院,设立旅游重点课题和专项调研。积极整合珠港澳旅游业专家、学者资源,推进旅游研究院的建设,将国际国内前沿学术思想与地域旅游资源、文化特性相结合,加大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形成地域研究特色与专攻领域,争取学术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