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32)
民建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对标世界级湾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成为热点之一,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我省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正在向新的经济模式转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给广东带来巨大的新机遇。
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与不足
(一)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
大湾区位于我国珠江通往南海的重要出海口,港口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等世界级集装箱港口,2015年广深港三大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就已超过6000万标箱,发展势头很猛。
(二)粤港澳1小时交通圈将在五年内成型
粤赣皖苏、粤黔滇川、粤桂海铁联运物流通道将打通,广清城轨、广佛环线、穗莞深城轨等7条城轨建设串接白云机场、广州南站等主要节点,打造以广州为中心的泛珠三角区域性交通网络。同时,港珠澳大桥将更紧密地连接香港、澳门和珠西城市群,南沙机场的修建助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佛山规划多条轨道,粤港澳将实现1小时交通圈。
(三)粤港澳大湾区正打造仅次于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引领区,湾区金融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一是广东省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二,跻身创新型省份。广东初步构建起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加速形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提供新鲜经验和成功范例。二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吸引了70多家世界排名前 100位的银行,港交所和深交所IPO总额突破1754亿港元,仅次于纽交所的1788亿港元。
(四)教育联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人才和科技的深度合作
2016 年11月15日,粤港澳高校联盟在广州中山大学正式创盟,粤港澳精英大学之间制度化的合作交流可以进一步提升区域内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合作层次,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推动三地教育、人才和科技深度合作,打造珠三角人才和教育高地。
(五)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仍低于世界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占地面积和人口超过世界三大湾区,但相比三大湾区,第三产业占较小,仅有 60.37%,但高于全国51%的平均水平。
(六)广东持续推进与全球经济的整合
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南沙、前海和横琴片区作为珠三角对接港澳合作的门户和“一带一路”桥头堡,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三个核心支点,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议
(一)布局“两核两轴一带多中心”
根据每个城市的区位特点和发展阶段,我省合理布局“两核两轴一带多中心”。“两核”:香港中环和深圳前海为湾区核心,重点打造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目前香港中环和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最具备成为整个湾区心脏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两轴”:珠江西岸以香港、澳门、珠海、中山、广州为轴,珠江东岸以香港、深圳、东莞、广州为轴,通过港澳珠大桥、深中通道连接东西两岸。“一带”:围绕珠江口周边20-30公里内的区域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带,覆盖香港核心城区、深圳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核心城区、东莞虎门-长安-厚街、广州南沙-天河、中山翠亨、珠海城市中心-横琴、澳门。“多中心”:福田-罗湖中心、南沙中心、横琴中心、天河中心,这些中心是城市的主中心或湾区的贸易中心,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
(二)构建“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
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中最国际化的一个城市,同时拥有一国之利、两制之便。广东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落实不少有利于两地金融市场发展的互联互通措施。粤港两地政府和监管机构可制订更多的优惠政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金融服务合作,提升三地合作,建设大湾区流通经济圈。此外,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一中心三网”,即世界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多向通道网、海空航线网、快速公交网。
(三)共建创新共同体与金融合作圈
粤港澳各个城市都是创新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广东应通过协调合作发展,形成从研发、募资、制造、产业化到贸易运输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出一个层次更立体、覆盖链条更全面的科技湾区形态。建立粤港澳科技湾区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制定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政策;发挥香港超级联络人角色,为科技产业创新牵线搭桥;引进高端人才,建设全球创新人才栖息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产业,为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吸引精英才子,加强高校建设
人才集聚获得技术创新,是湾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资源。
1.引进顶尖科研人员,避免他国寡头垄断。提倡广东省以科学建设文明的态度,海纳百川,抵制外国私有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快速对抗缓慢,以产权交易市场汇集全球资金,推动高速的研发速度,打破外国寡头垄断的研发机制;以公平对抗垄断,以市场公平原则的反垄断律师团队来制止外国的寡头垄断。
2.加强高端人才管理,建立智库合作关系。广东可在海外建立多个国际人才联络站、科学家和工程师专业协会及海外人员资料库,专门在全球定点吸收顶级人才,在海外建立研究机构,或与外国联合建立研究所,甚至吸引外国企业来粤建立研究机构。同时开展大量支持海外科研团队在本土发展的短中长期交流、合作和落地的计划。
3.完善职前培训体系,培养优秀企业员工。广东各级政府应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院校、企业来粤设立分校、区域总部,带来大量的技术人才。另外,建立创新性技术培训机构,形成固定的人才传入、培训、优化、输出模式,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技术人员。
4.增加高校投资力度,打造国际知名院校。广东作为全国发展最前沿地区,对于全方位代表中国参与国际高精尖技术竞争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国内强校数量不多,阻碍粤港澳大湾区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的科研发展和前瞻性研发工作,因此,重点加强国际级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建设,应该是广东未来十年重中之重的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