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36)
吴杰庄委员的发言
——关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生活家园的建议
“十九大”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紧密相连。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发展不断提速,三地在经济、文化、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融合愈发紧密,青年交流日趋密切。粤港澳青年社团共同发起的“青年同心圆”粤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合作计划,自2015年启动以来,累计开展交流活动项目近400个,覆盖粤港澳台青少年超过8万人次。
为进一步增强港澳青年对内地的了解,加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生活家园,广东应引进更多港澳优秀人才和项目,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
一、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 香港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了解不足。香港广东青年总会曾进行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调研,发现超过百分之五十的香港青年没有听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计划,未能及时抓住与内地青年和国有企业交流与合作的机遇,失去发挥各自优势、互惠共赢的机会。香港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了解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没有认清大湾区建设对粤港澳三地都有重要意义,需要三方相向而行共同作出努力才行。
(二)在粤的港澳青年服务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近年来,在吸纳港澳青年人才方面,广东省政府十分重视,采取了许多实际行动。然而,在粤就业创业的港澳青年工作生活和权益保障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医疗卫生、购房入户、三地从业资格认证、在内地毕业的港澳生没有“报到证”则无法在企业正常入职等问题都缺乏相关的保障,从而使得他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心有所虑。
(三)缺乏完善的服务载体。广东在引进港澳优秀青年人才方面,缺乏紧贴港澳青年需求的培训基地、人才交流中心等服务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四)缺乏在线交流窗口和信息对接平台。省及各市的相关部门虽设有相关的对外宣传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但在港澳青年群体中,微信的活跃使用率低于百分之五十,港澳青年未能及时查阅第一手资料,因此还需建立官方统一的、符合港澳青年使用习惯的在线交流窗口,以及就业、创业政策的服务对接平台。
二、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服务的建议
(一)增进粤港澳三地青年的交流。促进三地青年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对祖国大陆为香港、澳门所提供的发展机遇的了解。
(二) 强化港澳优秀人才在粤工作生活保障。通过政府补贴等形式,鼓励港企事业单位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以及港澳大学生赴粤实习、就业;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取得港澳执业资格的青年专业人士在粤执业;依托“展翅网”等专业的青年实习就业服务平台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在港澳举办招聘活动。适当放宽港澳青年在粤购房限制,加大人才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配租力度。探索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子女在当地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享受广东户籍学生同等待遇。简化港澳青年在粤就业审批流程。
(三)专项扶持,吸引港澳青年来粤创新创业。为港澳青年发起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包括文化创意、互联网和区块链应用等领域,提供启动资金扶持,给予房租、水电、物业等方面的减免或优惠。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加强财政资金引导,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降低港澳企业融资成本,对经评估符合条件的科技研发项目和创业项目给予贷款贴保贴息资助。
(四)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服务基地。为来粤的港澳青年提供政策法规、语言、职业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以及证件办理、实习就业对接服务。
(五) 升级“青年同心圆”服务平台,完善粤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港澳青年创办企业和用人单位、专业人才认定、项目申报、配套待遇落实、创业就业支持服务等信息;建立港澳青年数据库,开展人才信息搜集和分析,发布人才供需、创新创业信息和人才政策,为各类单位、服务机构及粤港澳青年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线上和线下大力推广并宣传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愿景,让港澳青年定期收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讯息,参加由青年社团举办的交流活动。
(发言者系香港高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特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