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与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思维

2018-01-27 20:02:17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6)  
  杨道匡委员的发言
  ——多元与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思维  
  2017年7月1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见证之下,由国家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大湾区建设,有利于深化内地和港澳合作,对港澳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竞争力,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需要规划先行的意识,也要有变革创新的思维。
  一、在更紧密基础上推进深化合作
  对标世界著名湾区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有两大特殊性:一是“一国两制”,包括社会制度、法律制度不同、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也不一样,这是内地以至世界其他湾区经济带都不存在的。二是不同关税区,香港、澳门特区是自由港,与广东省是不同关税区,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就是存在口岸管制。所以,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必须在“一国两制”和不同关税区这两个前置条件下进行创新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跨越不同制度、不同关税区和边界线,影响因素多而繁杂,必须由中央政府协调统筹,才有可能突破地域性和局部利益的障碍。例如,粤港、粤澳之间都有合作联系会议及合作框架协议,但粤港澳三方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合作机制,要推动大湾区建设,就必须形成三方的合作联动,同时需要一套日常化的联合行动机制,专门、专业、常规化的全程负责粤港澳大湾区合作项目的推进,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在大珠三角城市群中没有哪一个城市能与北京或者上海一样,理所当然地成为城市群的中心。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合作应着重协同发展,推动多元融合。这个过程必须是各方共同参与、资源有效整合、政策推动、机制保障的创新合作过程。
  二、创新多元合作模式
  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目标除了发达的经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可达性的交通网络以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素质提升也至为关键。因此,需要优化法治环境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来助力城市群建设发展。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共建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重点除了交通布局、大型基建和产业布局之外,还应该推动政府合作的创新。因为牵涉到粤港澳三地很多有关居民生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包括居住、上学、就业、医疗、养老等等事项,很多是新的问题。粤港澳三地政府需要就多元合作的事项达成共识,规划部署执行落实。
  具体来说,一是合作机制的创新,二是合作方式的创新,三是管理模式的创新。港珠澳大桥在建造过程中实行分段建设,由粤港澳三方共同组成委员会进行协调,大桥通行后也是由三方合组大桥管理局负责管理,这就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从这一点拓展出去,共组股份有限公司的模式在其他领域,比如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用事业一样行得通。由粤港澳三方对供水、供电、医疗、教育、环保、网络通信等公用事业进行合资合作、共同管理、持股运营,既是实现资源共同配置,促进多元融合的切入点,同时还可直接解决民众生活需求,得到大众的支持。
  三、通畅口岸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与其他城市群比较,粤港澳之间存在口岸管制。以港珠澳大桥为例,作一个比喻:即将大桥的主体视为一个管道,通行的人流和车流就是水流。而口岸的出入境和海关查验,就相当于一个“阀门”。必须通过这个阀门,人流、车流才能顺畅流通。因此,大桥通畅的重点就落在“阀门”之上。因为口岸设置和海关、出入境的验放模式将直接影响大桥的流量是否通畅,而流量的通畅则对大桥的成效和珠江两岸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在参加广东省政协会议的时候,港澳地区委员在讨论口岸通关问题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现在深港和珠澳之间的口岸管理已经明显滞后于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的发展趋势。所以应趁这个机会,把粤港澳之间的口岸设置、验放通关和管理作出改革创新,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货物通关和人员出入境验放的效率,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深化合作提供有利的保障。
 

 

  

  (发言者系澳门基金会研究所副所长,澳门经济建设协进会理事长,特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