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抢麦”建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要转向“立交桥”模式

2018-01-26 17:28:16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省政协委员“抢麦”建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合作要转向“立交桥”模式
《南方日报》 2018-01-25 第A04版:时局·政情
 
  24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座谈会。在约150分钟的发言时间里,25位委员“抢麦”建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他们所关注的话题,从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布局到要素流动,从粤港澳三地的社会治理到公共服务,内容多元、观点鲜明,气氛热烈。
  “解决好粤港澳三地的‘协同’问题,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所在。”省政协委员建议,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考虑从“负面清单”制度入手进行城市群的产业规划。
  ●南方日报记者 袁佩如 占文平
  从“负面清单”制度入手推动产业规划
  “粤港澳的合作由来已久,现在谈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有机组合三地的优势,从而形成一个价值链。”在省政协委员、汕尾市工商联副主席黄小喜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粤”内部城市的协同,另一个是粤与港澳的协同,“破除城市壁垒,避免重复投资,才是超越原有合作的湾区合作。”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院长王珺同样关注粤港澳三地协同成本的话题。“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首要就是科学规划湾区城市群的产业布局。”王珺认为,湾区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考虑采用“负面清单”制度进行产业规划,不要急于规划某个城市可以做哪些产业、不能做哪些产业,而是清单以外的所有产业均应该放开,由企业选择投资方式,由市场决定产业布局,逐渐实现“一个城市向一个城市群”的转变。
  “现在要从平行线的模式转向立交桥的模式。”关于粤港澳三地的协同问题,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法学院院长、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朱义坤这样巧妙地比喻。朱义坤认为,以前粤港澳三地的合作更多是“存异”,大湾区时代的合作应更着重“求同”,通过建立三地委员会等方式推动制度共商、共建、共享。
  深化粤港澳文化交流注重软实力的塑造
  省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总裁张志兵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流通障碍。张志兵建议在顶层设计上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委员会,协调前述问题。省政协委员、香港时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颖恒认为,解决粤港澳三地通关繁琐的问题最为迫切,他建议大胆创新,重新设计粤港澳大湾区的通关流程。
  多位委员建议,除了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经济一体化等“硬件”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应注重软实力的塑造。省政协委员、省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王晓说,不同的湾区有不同的文化特质,比如纽约湾区是先锋文化、金融文化,旧金山湾区是创新文化、科技文化。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代表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世界级湾区,有着同声同气的语言、民风相近的习俗,建议梳理并总结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特质,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王珺则建议,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如加强三地间智库的交流,可以“规划未动,智库先行”,“交流越多越频繁,共识越大,协调成本越低”。
  建议放宽港澳青年来粤就业创业限制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省政协委员、团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张志华介绍,目前港澳地区在广东就学的大学生将近1万人,每年有将近2000人从广东的大学毕业,但是实际上在广东就业的不到100人,比例不到5%,他建议放宽有关港澳青年来粤就业创业的规定。
  省政协委员、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常务理事、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办公室顾问高展鸿也表示,随着内地经济腾飞,广东不少企业在澳门也有较高知名度,比如说腾讯、华为、美的和格力等,不少澳门年轻人愿意到内地就业,但苦于缺乏信息渠道,他建议粤澳两地政府劳动部门建立常规的合作机制,搭建信息沟通渠道。
  “可否选择一个自然条件优越且临近港澳的地区,给一些特殊的政策,先行先试,成为粤港澳合作的示范区?”省政协委员、省参事室(省文史馆)主任(馆长)、党组书记张小兰抛出建议。在她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该有新的思路和举措,可以有所突破和先行先试,让人才在湾区内安居乐业。省政协委员、民进珠海市委会主委、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茹晴建议恢复建设伶仃洋铁路公路大桥,大力推动港珠澳三地人才流动。
  ■链接
  省政协委员建议借鉴港珠澳大桥建设经验
  探索建设南沙自由贸易港
  “港珠澳大桥建设除了已经总结的‘六大之最’外,还应有第七个‘最’——这座大桥创造了粤港澳合作的最佳典范。”朱义坤建议,借鉴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经验,粤港澳三地探索共建自由贸易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在专题座谈会上成为热议话题。在朱义坤看来,去年年底建成并具备通车条件的港珠澳大桥,成为粤港澳合作的经典之作。港珠澳大桥通过建立粤港澳三地委员会,解决了复杂的三地通关、通行等问题,为粤港澳共商、共建、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朱义坤希望以此为借鉴,广东与港澳共同申请建设南沙自由贸易港。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广东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广州市委会副主委黄小彪建议,成立一家公司作为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主体,由粤港澳三方出资,并统筹整个自由贸易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有关项目的引进,通过公司制的运作促进自由贸易港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