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搭建粤港青少年沟通平台,进一步推进香港人心回归的提案

2018-01-23 03:14:42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80078号
  案    题:关于搭建粤港青少年沟通平台,进一步推进香港人心回归的提案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统战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案由:
  近年来香港接连发生了“反国教”、“占中”、“旺角暴乱”、“港独”议员公然辱国等事件,显示了香港社会在国家民族认同上出现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出在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上。因此,搭建粤港青少年沟通平台,进一步推进香港人心回归,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一、粤港青少年交流平台数量有待增加,覆盖面有待扩大,内涵有待深化
  目前,粤港两地青少年交流平台建设时间短,数量偏小。如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都是在2016年开始建立,粤港澳琼交流事务负责人会议也是2017年首次举办,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计划还在争取实施中,粤港姊妹学校虽在2004年开始出现,但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缔结,主要有深港校长论坛项目影响较大。大部分姊妹学校交流都还停留在行政管理层、教师层面,学生交流较少;由于教育环境迥异,学校间的交流难免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很多香港学校不愿组织师生来交流,交流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
  当前粤港青少年交流平台建设,从建设主体来说,内地主要有教育部门、文化部门、港澳办、团委及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基金会等,香港除了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教育局外,也是以社团、教育培训机构、旅游机构为主,不同主办机构的侧重点不同,交流形式大多以旅游观光为主。有效的工作抓手不多,交流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另外,能到内地交流的大多是香港中上阶层的后代子女,他们大都是老面孔,而出身草根阶层的青少年到内地交流的机会较少。内地往往不能联系到他们,无法把交流对象合理分配到香港各阶层青少年。
  二、粤港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合作的体制壁垒有待打破、吸引力有待提高
  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且三地制度差异,体制壁垒巨大,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步伐,不能形成与世界级大湾区建设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也不能支撑引领智能时代发展趋势的高科技研发体系建设,自然也无法通过一个共同参与的新平台促进内地青年与港澳青年之间直接、长期的交流合作。
  广东与香港联合创办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担了“加强内地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的国家级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两所大学提供了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教育平台,这种办学经验有待总结,以解决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快速提升办学质量。
  除此之外,广东的暨南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也都招收了香港学生,但规模并不大。除了暨南大学因特殊定位每年招收1000多人外,其它学校招生都比较少。香港学生对内地了解少,来就读的更少,推进香港学生对内地高校了解很有必要。
  三、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热情有待激励,人数有待增加,工作思路有待改进
  受内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及舆论影响,近年粤港两地倾向于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创业。然而,从有效解决香港青年的现实问题,进一步获得香港年轻一代对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及对国家民族的认同角度来看,采取鼓励就业为主,创业为辅的政策导向可能更为有效。毕竟创业成功比例低,吸引人数有限,难以达到政策预期。
  香港青年中容易被鼓动参与运动的人,大多出身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中低收入家庭,创业对于他们是奢侈的事情,而就业是他们最低的要求。相对于鼓励创业,鼓励就业的政策效果会更佳。
  四、内地与香港在青少年交流、人才流动、工作开展等方面还要突破一些制度限制
  内地与香港在专业资格管理制度上存在差异,在专业资格互认涉及教育制度、行业管理制度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衔接,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内地与香港专业人才资格互认推进缓慢,目前包括注册会计师、律师、建筑师在内的香港执业证明在广东不能得到认可。
  按照国家政策,目前香港强积金与内地保险制度无法关联,内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各省份之间可以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但内地与香港间还不存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渠道,这些问题需要广东研究和推动,毕竟这些问题在广东比较普遍。
  就搭建粤港青少年沟通平台,进一步推进香港人心回归,建议:
  一、创新形式,深化内涵
  (一)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与大学合作创建一所新时代新型大学“湾区联合大学”,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突破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体制壁垒,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与枢纽,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跨越式发展,为增进港澳青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提供广阔而坚实的交流平台。
  (二)建议加强“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台高校创新创业联盟”等既有平台的内涵建设,积极开展交换生、联合培养、双学位教育等合作项目,提高广东高校吸引力,吸纳更多香港青年来学习。
  (三)建议在夏令营、主题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项目外,还要在体育、文艺、科技、传统文化等方面广开交流渠道,开辟更多的交流项目;同时发挥内地城?的大、中小学校学科和素质教育优势,以名校、名师对接香港学校,把内地优质教育理论和经验带到香港。
  (四)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总结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在香港学生管理和服务上的经验做法,并加以推广;同时研究广东高校的香港学生在学习、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帮助香港学生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困难。
  二、突出重点,注重深度
  (一)进一步发挥“粤港姊妹学校”交流平台作用,不断为交流合作注入新内容,注重在学生个人、学生社团层面开展多形式交流,把姊妹学校交流合作往深度广度推进。
  (二)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团组织在两地青少年交流中的牵头作用,加强对参与交流工作的教育培训、旅游、文化和教育基金等各类机构的资质审核,并予以专业指导,保证交流活动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建议在鼓励香港青年来内地发展时采取“就业”为主、“创业”为辅的工作思路。由于创业难度大、成本高、人数少,可以首先鼓励就业,当香港青年在广东就业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时,其中创业人数增加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更多香港青年来内地就业,也有利于香港与内地的文化融合和人心相通。为此在香港建立一家统一、权威的就业招聘网络交互平台,显得尤其必要。
  三、强调精准,侧重多元
  (一)建议在联系香港青少年到广东进行交流时,要精准到个人,照顾到香港社会各阶层的青少年,特别是要普及到草根阶层的后代子女,对来粤交流的人员尽可能做到每次不类同,让更多的香港青少年获得到内地交流机会。
  (二)建议在现有学校、机构组织的青少年参观团、学习团的基础上,增加“亲子团”项目,如规划设计一些适合香港少年儿童的亲子同行项目,以家长获得的正面感受持久地引领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价值观形成。
  (三)建议在与各类基金会、培训机构合作的同时,增加“寻根团”项目,如重点发挥各地同乡联谊社团的作用,开展寻根问祖类联谊文化活动,以增强香港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
  四、突破障碍,注意对等
  (一)建议积极推进内地与香港专业人才资格互认,使包括注册会计师、律师、建筑师在内的香港执业证明在广东得到认可,以及广东同类专业人才资格在香港地区得到认可,可以在广东自贸区南沙、前海、横琴区域内先行先试,再扩大到粤港澳大湾区,使两地青年人才都得到发展机会。
  (二)建议积极研究内地与香港在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问题,并尽快出台有关法规或政策,突破两地青年在社会保险关系上不能互通的瓶颈,增强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制度保障。
  (三)建议有关行政部门联动,简化姊妹学校因公赴港程序,增加姊妹学校赴港交流经费,使得粤港两地姊妹学校间做到对等交流,既能把对方青少年及教师、家长请进来,也能把广东青少年及教师顺利送出去,使交流工作便捷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