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助台企转型升级,提高台企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提案

2018-01-23 03:22:34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80066号
  案    题:关于协助台企转型升级,提高台企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提案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案由:
  自1982年祖国大陆第一家台资企业——深圳华侨家私有限公司落户以来,台资企业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台资企业为广东乃至大陆创造了近6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广大台商在广东生产经营和生活,目睹和亲历了祖国大陆尤其是广东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增进两岸同胞认同和亲情融合做出重要贡献,成为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省台企在生存发展和转型升级中面临一些困境,主要有:
  一、2008年以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对外向型产品企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导致台资企业国际订单流失较大;此外,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主要经济体频频实施限制及贸易保护措施,遭遇反倾销调查和贸易摩擦的风险增加,同时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导致全球金融及汇率波动,出口结汇损失风险进一步增加。
  二、国内“三期”叠加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及增速换挡期叠加,对台资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是涉企税、费负担仍较重。两税并轨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台资企业的税率;二是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增加;三是台商对知识产权保护等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台企内部因素:
  1、观念更新慢,未能与时俱进。大部分台资对经济环境的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如生产成本上升、监管趋严、企业规范要求提升等是所有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个别企业甚至对行政部门的依法办事认为是有针对性的选择性执法,认为政府对台资企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不如以前,存在失落感;企业发展普遍比较保守,交往圈子较小,父业子承的家族式经营模式较多,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现代金融手段利用不足;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台资企业沿用旧的加工模式,采用OEM或ODM贴牌方式生产销售获利,对现今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自媒体宣传等新型销售渠道却鲜少尝试;对政府出台政策了解不多不透,对各级政府涉及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重视和运用能力不足。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一般生产环节在大陆,研发设计和订单市场在台湾或海外,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技术层次较低,缺乏核心技术人才,制约了台资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如2016年我省江门市357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台资企业仅有16家,比例偏低。
  3、缺乏管理人才,制约了台资企业的发展。台资企业的核心领导层“老龄化”,第一代台商年龄普遍偏大,“台二代”接班意愿不强,台资企业缺乏核心管理人才。招工困难,员工缺口大,难以寻找合适的人才,人才流失严重。
  4、部分台企存在用地难、知识产权保护和台干子女入学的问题。
  建议:
  一、在巨人肩上攀升,共享十九大红利
  党的十九大给了台商们一针强心剂。他们普遍认为十九大报告突出“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和两岸融合发展的内涵与举措,将“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体现了大陆为台湾同胞办实事、谋福祉、增亲情的真心诚意。作为台商集中的广东,一是把握政策指引,坚定信心。要认真思考中央对台政策深化和发展,结合广东省总体规划部署、发展战略,积极对台商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索与调整,明确政策指引,协助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找准方向,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和“广东创造”转变,坚定台商在广东投资创业、永续发展的信心;二是做好思想引导和政策宣讲落实。切实解决台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生产成本的上升,管理日趋规范、环保及安全生产要求提升等时势变化做好思想引导和政策宣讲落实;三是‘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各级台办做好各级台商协会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协调帮助台资企业与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络。坚持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硬’---“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表达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信念;同时要“软”---“两岸一家亲”,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国内发展的机遇,为台胞在国内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
  二、搭建各类平台,提升综合实力
  一是搭建台企金融服务平台,协助台企解决融资困难。鼓励台湾金融机构在粤设立分支机构,为抒缓台企融资困难发挥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台企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二是搭建台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协助台企提升技术研发和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近年来,广东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推动工业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继续出台关于技术改造相关意见,加大财政投入为台企提供科技创新项目补助及高新技术人才引进补助等。三是搭建台企内销服务平台,协助台企拓展市场。积极组织和动员台企参与广交会、加博会、台博会等省内外各类展销会,支持台企参与“家电下乡”、“广货北上行”、“广货全国行”等产品促销活动,协助台企拓展内销市场,为台企创造更多商机。
  三、走进自贸区,融入大湾区
  引导?资企业入驻广东自贸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是加强广东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对台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台湾集成电路、石化、液晶面板、精密机械、生物科技等优势产业;积极争取并支持台商银行落户自贸区,支持台商建设台商总部大厦。二是深化广东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与台湾的产业对接。组织台湾相关行业协会和台商到广东自贸区考察交流,着力推动台湾科技创新、商业服务、教育培训、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企业。三是加大对广东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宣传力度。邀请和组织台湾媒体前往广东自贸区进行采访和报道,在台协、台企中加强广东自贸区的宣传力度,引导台商关注广东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
  四、后浪扬帆续航,圆台青“中国梦”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对于台湾青年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世界的未来仍然在中国。中国正一往无前地飞速发展,能够跟上步伐就能成为赢家,就能向自己的梦想更加靠近,创造属于台湾青年自己的‘中国梦’。在促进台湾青年的创新创业和鼓励支持台湾青年来粤发展上,建议发挥台办、台协青委等作用,为台湾青年搭建学习锻炼的平台,加强与在粤台湾青年的联系与沟通,分享创业故事、传授创业经验,正确引导台湾青年在粤发展。一是打造吸引台湾青年人才高地。推进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和就业创业示范点、涉台农业园区以及青年台商组织等重要平台载体的建设,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促进粤台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发展要素自由流动、深度融合。面向广东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契合台湾青年发展需求、两岸青年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大力引进台湾青年中的创新人才、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二是营造台湾青年来粤良好生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拓宽台湾青年来粤实习就业渠道,规划建设台湾社区、台商会馆、台商医院、台商学校以及台商街等,解决台商企业“接班”困难及用工难问题,强化教育、医疗以及休闲娱乐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协助台资企业解决异地转移安置事宜,切实解决台湾青年落户、住房、教育、医疗等实际问题,为台湾青年在粤安居乐业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