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广东制造强省的提案

2018-01-23 03:43:1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80062号
  案    题:关于加强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广东制造强省的提案
  提 出 人:民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制造业强则实体经济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广东已成为国内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但我省制造业发展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广东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争相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的“双向挤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加快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十二五”时期,广东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产业规模稳步壮大。2015年全省实现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47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8.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4100亿元,居全国首位。然而目前,我省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仍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1、产业发展统筹规划不足,资源承载能力有限
  以行政区划为特征的经济形态有待进一步打破。各自为政的经济发展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部分地市产业布局小、散、乱,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各地争资源、抢项目现象仍然存在,要素配置效率不高,资源浪费比较严重。部分重大项目布局缺乏协调,多个城市集中在类似产业的相同环节,产业链条不完整,部分核心环节依赖外部供应,产业链上下游缺乏协调与链接。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减排压力巨大。目前,珠三角9市以不到全省14%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60%以上的人口和85%的制造业产能,资源承载能力已经趋于极限,急需新的增长空间。粤北地区产业以资源密集型为主,近年来承接了许多珠三角转移产业,不断消耗生态资源,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带来巨大压力,主体功能区划出台后,粤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2、粤东西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乏力,中心城市带动不足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相对完善,普遍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乃至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然而,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明显滞后于珠三角地区,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粤北山区工业发展仍依赖初级的资源加工,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人口增长缓慢,部分地区人口流失严重,无法为珠三角转移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粤东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对于吸纳就业较多的镇街经济和中低端产业依赖性较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不足;粤西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产业链条短,外部移入的主导产业与地方自身产业的融合程度还有待提高。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尚未能实现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3、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多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结构趋同,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自主创新支撑和引领发展能力不强,受环境约束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挑战。与珠三角地区相比,在制造业基础、发展水平、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差距较大,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
  珠三角地区以镇街经济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制造业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横向一体化专业镇,如南庄、大沥、小榄等,产品结构基本相同,导致市场供过于求,整体行业的利润普遍下降,影响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延缓产业升级。
  建议:
  整合我省各区域产业资源,加快区域在制造业上的对接,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坚持特色发展、集约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逐步在广东省各地区之间形成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调发展的制造业新格局。
  1、加强统筹规划,完善制造业空间布局
  根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加强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以重大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点带面,沿交通轴线和海岸线整体展开,形成产业与城市空间、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及资源互补、产业集聚、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
  推动珠三角地区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中心为带动,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布局结构,打造珠三角高端产业核心区。促进珠江东西两岸制造业协同发展:西岸地区依托佛山、中山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依托珠中江都市圈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集群;东岸地区依托深莞惠都市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惠州石化基地促进石化产业集群提升。
  推动粤东西北地区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的联动作用,打造沿海、粤东、粤西及粤北四条产业发展走廊:依托沿海产业发展走廊,打造粤西石化钢铁产业集群、粤东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依托粤西北产业走廊,发展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依托粤北产业走廊,发展轻工机械产业集群;依托粤东产业走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统筹确定各地重点发展的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不断完善产业链。以广州、深圳为核心, 围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 进一步拓展芯片设计装备、模组制造及下游终端和应用开发产业链;以珠海、佛山为龙头, 加快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高性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支持韶关等地发展铸锻件、精密零部件等先进装备配套产业,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区,培育特钢产业集群;在珠江东岸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引领河源、 汕尾等地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建设绿色安全高效的沿海重化产业带, 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和高附加值精品钢材, 建设惠州、茂名、揭阳、湛江四大石化基地和产能超千万吨级的湛江钢铁基地。
  2、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一体化协同发展
  利用中心城市集聚资源要素的优势,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增强区域服务功能, 扩大辐射范围, 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快速发展。
  一是提升广州区域服务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作用, 强化区域中心的功能支撑和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服务于产业经济的机构和业态, 促进产业集聚, 占据先进制造业高端, 与周边城市形成梯度分工合理的产业布局。
  二是强化深圳创新引领地位。推进深圳建设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深汕合作区建设,探索飞地经济、产业转移和合作的新模式,为珠三角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新经验。
  三是进一步发挥珠海、佛山、东莞等珠三角重要城市和汕头、湛江、韶关等粤东西北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延伸面向腹地的产业和服务链, 通过集聚和扩散效应带动区域内中小城市制造业壮大规模、提质增效。
  3、着力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布局,实现错位发展
  一是以“产业共建”为发展思路,在明确区域产业分工和定位的基础上,打造区域产业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改变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支持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共建高新产业园区,从政策和财政支持上对跨地区共建高新区予以倾斜,推动企业参与园区共建,引导珠三角地区的骨干企业在粤东西北地区设立分部,使粤东西北地区充分融入珠三角产业分工体系,促进区域制造业一体化渗透融合。
  二是着力推动同一产业、同一企业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跨区域布局发展,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形成同等水平、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引导珠三角地区的优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粤东西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孵化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根本上提升当地的科技生产力,将珠三角的先进生产力引向粤东西北,将其“嫁接”到更高的起点上,与珠三角在同等水平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