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80138号
案 题:关于加强广东省校园贷规范管理的提案
提 出 人:朱颖恒(共1名)
分 类:综合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广东银监局,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内 容:
近来,校园贷风行全国。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超过8.77%的大学生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占了将近一半。在此背景下,校园贷却并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管,由此乱象丛生。尤其严重的是,校园贷催生了大量违法犯罪行为,其中暴力催款现象普遍存在,裸贷等恶劣情形也偶有出现,甚至一些年轻大学生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校园贷的盛行,大量泄漏了在校学生的数据和隐私,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次序,助长了在校学生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一部分人在校园贷的刺激下,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终因无力还款而债台高筑,由此滋生了抢劫、偷盗、赌博、卖淫等丑恶行为,严重恶化了社会风气。校园贷导致的一些严重事件,被推倒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批评的声音不绝于网络各处。时至今日,进一步规范和强力整顿校园贷不但是金融业界一致的看法,也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
校园贷风行日盛,滋生了种种违法乱纪和败坏社会风气的严重后果。虽然有关单位已经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一直难以从根本上进行杜绝。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金融监管的难度较大。校园贷放款方的性质多种多样,有传统的银行渠道,有新生的网贷平台,还有民间的小贷公司等,对口的监管部门也不一致,相关数据更是难以统筹和统计。大部分校园贷,只要求是在校学生,通过网上提交资料,在线审核,及时到款,而且并不要求抵押物和第三方担保,这就为监管制造了大量的障碍。同时,大量校园贷的变种被衍生出来,以培训、教育、创业的名义从第三方获取费用,具有极大的隐蔽性。
二是正常金融渠道的缺位。在校学生一般没有正常的收入渠道,也没有独立或较高价值的抵押物,因此很难从传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信用贷款。随着超前消费思潮的流行,在校学生在实际当中确实会适度需要消费金融产品,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一部分贫困学生也需要贷款缴纳学费和生活费,个别课余创业的学生也需要部分启动资金。与之相对,正规的商业银行在针对在校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三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社会思潮逐渐多元化。一部分在校学生受到成人和网络文化的影响,感染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意识。在行动上,他们崇尚物质,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在校园里刮起了一股攀比之风和奢靡之风。少数在校大学生经不住诱惑,冲动消费、不理性消费,最终自酿苦果。
四是对贫困学生关心不够。当今中国的阶层固化问题逐步向学校延伸,在校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愈来愈明显。一些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孩子考入大学后,有些家庭无力负担子女在大城市的高额消费、学习开支和创业上的资金需求。急速膨胀的消费欲望和心理上的失衡会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贷款平台,甚至是民间高利贷。同时,学校在对贫困学生的财务帮扶、心理疏导和行为指正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失。
校园贷危害巨大,尤其是对年轻的下一代造成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向违法校园贷说不,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建议:
(一)大力加强校园贷金融监管力度。首先要明确部门
的主体责任,将不同的校园贷机构归口于不同的监督部门。要强力矫正校园贷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清理互联网金融中针对在校学生的贷款业务,严厉打击各种各样的高利贷。同时,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要规范校园贷的审批流程,在大学生申请任何渠道的贷款时,需取得家长的同意和学校的备案,以防止学生任意妄为的贷款行为。
(二)坚决打击暴力催债和高利贷行为。要由司法机关介入,严厉查处对在校学生的违规放贷和暴力催债的行为,追究放高利贷者的法律责任。要联合有关部门,展开针对有组织、涉黑和诈骗行为的校园贷的集中清理活动,对涉及裸贷、威胁、恫吓和恶意催收手段的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全面打击这类非法放贷机构,没收违法分子的非法所得。同时,要建立举报及求助热线,明确受理被追债学生的举报,帮助学生解决欠债问题。
(三)坚决制止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教育部门和高校需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理财教育,把校园贷作为高风险项目加以预警。要明确告诉学生,不能轻信校园贷宣传,更不能把参与非法金融业务作为自己的生财之道。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经常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在校学生的相互攀比和过度消费。国家要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大力弘扬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和指导。要进一步落实对贫困大学生的绿色入学通道、提高奖学金比例、鼓励社会各界对口帮扶贫困学生。要推动正规的金融机构开设更多面向校园的优惠金融产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就业及创业。国家要加强调整对在校学生的财政补贴和贴息水平,帮助贫困学生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