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产业需要新载体,以供给侧改革打造高品质产业载体的提案

2018-01-24 23:55:29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80122号
  案    题:关于新产业需要新载体,以供给侧改革打造高品质产业载体的提案
  提 出 人:台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当前,我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期,以中高端制造业为发展方向的工业产业升级不断加快,创新驱动作用不断增强,新动能加快成长和新竞争优势加速形成。在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2016年我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9.5%,占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54.67%。在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方面,2016年我省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7.6%,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58%,技术自给率达71%;新增8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总共达1.9万家。
  传统产业的发展机制是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吸引和留住企业,企业为区域创造就业机会,形成人才集聚,带来经济增长。在这种发展机制下,区域只要通过土地厂房等优惠政策供给,就能吸引和留住企业。技术和研发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以人才为核心驱动力的产业,区域只有能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才能吸引企业,进而形成产业集聚,实现经济增长。人才之于新产业,就如同钢铁煤炭之于传统产业。因此,发展新产业比拼的不仅仅是土地空间等优惠政策,更是能吸引留住人才的优质空间载体。
  我省的产业转型也已经对产业载体再造形成倒逼之势,只有充分认识新产业规律,了解新产业对载体的新诉求,推动空间再造,筑巢引凤,才能助力产业升级。
  我省产业载体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省的产业从传统的加工制造向智能制造的攀升,需要产业和空间的双重脱胎换骨。许多与加工制造相配套的工业园区面临产业形态落后,地块零散,没有统一规划;土地功能单一,空间利用效率低;产业低效发展,导向不明确;配套设施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较低,项目吸附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样的空间载体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导致优质企业无法落地,对产业的快速迭代造成了很大障碍。
  1、产城功能分离,园区水平低
  当前,我省的产城关系重心正在经历从“以产兴城”向“以城促产”的转变,城市对产业的支撑性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是城市的水平决定了产业的高度。我省各个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受制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往往体现为交通、教育、医疗、商业、公园等公共配套的数量和质量。
  城市对于产业的支撑,主要体现在功能完善的都市能吸引和留住高端创新人才。新一代人才强调有品质的生活,需要更好的居住、工作和休闲选择,喜欢聚集在有餐馆、咖啡厅、文化休闲设施和交通便利的区域。研究表明,年轻人趋向于集聚在城市性氛围更足的酷城市,比如临近大学和高科技中心的大都市区,企业也意识到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把办公地点设在生活设施便利的区域。目前我省的很多产业园区规划水平和层次普遍不够高端,产城融合度不够,导致园区的设施建设水平相对滞后,缺乏对中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提升载体发展水平和层次,打造宜于新产业集聚的优质产业空间,是我省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创新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园区科研机构少,科技支撑弱
  根据刚刚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我省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一。从创新能力构成五要素看,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及创新绩效均排名全国第1位,但是知识创造、知识获取排名全国第4位。广东省现有141所高校,但高水平大学数量偏少。根据2015年出炉的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显示,综合排名中广东省只有10所大学入选,而且这些学校高度集中在广州。这也凸显出我省科技创新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是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科研机构少、科学技术储备不足,导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后劲不足。
  3、园区模式单一,运营能力差
  新载体的高要求对建设运营能力提出了高需求,我省的大量产业载体多是自发形成的,规划和运营水平普遍较低,需要创新运作模式,以市场化为导向,充分借助专业化团队的力量,提升园区的运营水平。国务院最近公布的《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推进开发区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支持以各种所有制企业为主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资建设、运营开发区,鼓励以PPP模式进行开发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在现有的开发区中投资建设、运营特色产业园,积极探索合作办园区的发展模式。
  建议
  1、增强功能供给,打造产城人融合的产业载体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科技产业新城区,以社区营造理念重塑产业空间生态,强化科研、生产、商务功能有机组合,建设生活设施完善、社交接触频繁、创新创业活跃的新型“科技+产业+生活”社区,创造适合各类创新创业人群交际、交流、交往的新型空间。新一代载体强调产、城、人的融合,通过融合打造创新型、宜居型、宜业型的产业园,使园区成为集聚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技术的创新载体。
  建议强化目前产业载体的功能供给,鼓励采取紧凑开发和混合布局的模式,打造产城人高度融合的空间。首先要从低密度开发到紧凑型开发。开放式创新经济需要从合作中获益,倒逼整个区域空间设计理念的转变。知识溢出具?“高度地方化”的特征,集群效益随着距离增加快速消散。其次,从单一功能布局到功能混合布局。在空间布局上,与单一发展产业办公功能相比,要更加重视土地混合开发,突出产业、商业、居住和教育功能并存的多元业态。良好的混合布局能打造吸引人才的魅力空间,促进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空间融合。在空间规划中,囿于土地性质的规定,功能混合布局一直是其短板,往往过于注重办公功能而忽视商业休闲和居住功能,建议从政策层面突破规划约束。
  2、增强创新供给,打造科创设施完善的产业载体
  美国创新区的经验表明,核心研发机构在空间载体打造上往往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创新区往往围绕此类机构作为发展依托,进行综合配套,提升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创新区影响力的大小往往也取决于核心支柱机构创新辐射力的大小。紧邻麻省理工大学的肯德尔广场是其典型代表。肯德尔广场是以麻省理工大学为核心的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区,集聚了博德研究所、怀特海生物医学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等高端生物医药研发机构,诺华、辉瑞等全球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的研究中心。如今,美国甚至全世界许多制药企业都把研究中心总部迁到肯德尔广场,方圆一平方英里之内集聚了众多生物科技公司,使肯德尔广场成为全球生物医学研究高度集中的地区。
  在产业载体打造中,要积极导入核心研发机构,突出核心研发机构在创新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核心研发机构可以是大学、科研院所,也可以是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要把核心研发机构打造看做是一项战略性的公共资源,强化政策引导,增强创新供给,打造科创设施完善的空间,通过创新溢出的方式,为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提供创新支撑。
  3、增强服务供给,打造创新生态完善的产业载体
  以孵化器和加速器为代表的中介服务机构在推动区域增长、统筹网络资本、激发新的创新机会方面具有强大影响力,越来越成为企业成长和区域创新的催化剂。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区域实现从传统的“研究和发展”模式向“搜寻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创新问题和技术难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搜寻或者与其他公司联合开发来实现。许多创新区认识到中介机构的巨大价值,开始积极培育和引进跨区域的多种中介机构。比如在剑桥肯德尔广场,因为租金水平的暴涨,挤压了创业者和初创公司的生存空间,为了维持创新生态的平衡,当地政府规定所有新建的办公区要拿出5%的新增空间专门做创业孵化。这种精心集聚中介机构的进程是区域创新生态打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相应政策,在新载体改造建设中,应当拿出一定比例的创新型产业用房用做双创孵化空间,鼓励创新创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把创新服务机构散落布局在各个区域,鼓励新的产业载体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尺度内规划聚集一大量创新中介机构。突出强调创新中介机构的全生命周期性,构建一系列支持创业者和初创公司在各个成长阶段的服务机构,打造创新生态完善的产业载体。
  4、增强模式供给,打造运营专业的产业载体
  重大产业载体建设是对政府资源投入和规划运营能力、经验的重大考验,不容有任何试错的机会。因此,应顺应时代潮流,创新开发模式,探索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PPP模式有三大优势,一是高起点规划、统一开发,保证园区开发效率,快速出形象;二是社会化的投资不仅能减少政府负担,而且社会资本强大的投融资能力可以实现快速开发,政府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三是有专业的开发运营团队运用国内外产业资源和渠道对产业进行招商、服务和运营,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议精选有成功案例和成熟经验的PPP模式运营商,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提升重大产业载体的建设水平。
  区别于传统园区,新一代产业载体高度重视运营管理。对于新的产业载体,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广州中新知识城、固安产业新城等国内先进园区的成熟经验,导入产业促进能力强的专业运营机构。专业运营机构拥有一流的产业规划能力、专业化的产业发展队伍、健全的产业园发展机制、强大的产业基金引导能力、无缝衔接的国内外资源对接渠道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可以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产业运营服务,极大地提升园区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