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80183号
案 题: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助推广东经济向高质量转型迈进的提案
提 出 人:杨森平(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重创使得发达国家反思过去发展经济的理念,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李克强总理也强调,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向高端迈进,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制造业的升级优化是关键和重点。对于始终走在改革前沿的广东来说,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和产业优势,广东以自身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先发优势等条件,早已发展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省。
从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近年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近年来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未达30%,广东省500强制造业企业中,超过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规模偏小,主要集中在50亿元以下,营业收入不足制造业企业总体营收的20%。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广东制造业大而不强,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而且当前外资高端制造回归发达国家与中低端制造部分外迁印度、东南亚的“夹击”的双重挤压,使广东省制造业升级优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从广东省内不同区域之间制造业发展水平来看,目前珠三角地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较为充分,并向现代产业体系迈进;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大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明显落后于珠三角地区,有些指标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还不够充分,工业化进程仍需加快。在区域间产业共建协作方面,由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粤东西北与珠三角联动发展的实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2016年,粤东西北地区韶关、河源、梅州、汕尾、阳江、清远、潮州、云浮8个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低于500亿元。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使得粤东西北地区在产业配套、人才储备等方面严重不足,在与珠三角地区开展产业分工合作时,存在能力跟不上、产业接不住的问题。
技术创新是实现制造业升级优化的第一动力,更是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徐工集团时就指出,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当前特别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技术转移梯度理论,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科技问题是实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关键。先进技术的引进能够带动实体经济增长和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助推经济向高质量转型迈进。广东省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包括提高科技、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制定优惠力度更大的高技术产品税收政策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以及先进技术的研发。过去的30多年,我国政府一直大力提倡和鼓励企业扩大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企业出口获得更高收益和更高利润。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广东省可以实现高技术产业产品的持续输出,在对外出口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化解广东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困境。
在产业结构转型方面,广东应该着力构建向高附加值产品聚拢的产业链,具体表现为以金融业和信息技术业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扩散。针对省内区域间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应当结合当地特点,打造特色产业创新集群。例如,粤东西北地区可以依据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冷链物流、生态旅游、休闲养老、创意社区、‘互联网+’和小微企业创新产业园区等”,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创新产业集群,从而拉动“微笑曲线”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协作的创新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财政担保资金的覆盖面较窄,传统制造业类中的中小企业发展转型的融资成本较高,广东可以利用财政资金搭建金融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实体企业。同时,也应充分发挥科技保险的兜底作用,降低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各项税收优惠减免等政策措施,减轻实体企业经营成本,帮助实体企业缓解生产经营难题,从而激发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投资热情。
最后,高技能人才是产业升级改造的强大支撑。无论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还是提升传统产业,需要大量掌握相应技能的工人。未来广东省应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而为实体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