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汲取传统村落智慧,打造生态特色小镇的提案

2018-01-25 23:23:18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80175号
  案    题:关于汲取传统村落智慧,打造生态特色小镇的提案
  提 出 人:钟百胜(共1名)
  分    类:文教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
  内    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为新时期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农村中现存的传统村落凝聚着经典耕读文化与和合农商文化,饱含着中国宗族文化、人居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传统智慧,我国自2012年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已将4153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列入名录的70%以上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保护意识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广东亦出台了多项历史村镇保护措施,为纳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名录的乡村配套了专项扶持经费。截止2016年,经住房城乡建设部审定并公布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2个,中国传统村落160个。省住建厅与文化厅共同评选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6个,认定广东省传统村落189个。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已从普查建档阶段进入物质遗产修复与文脉传承阶段。
  一、传统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村落遗产的稀缺性、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措施与经费扶持力度不够。作为与住建部首个签约共同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体制改革的试点省,首批91项工作任务中涉及挖掘传统村落人居智慧改善农村宜居环境的内容极少;除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专涉传统村落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与管理外,相应省、市地方性法规出台较少;除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者每村获得不少于300万元的中央财政支持外,自2002年至2015年,全省支持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景区的扶贫专项资金仅5000多万元,远远不能满足传统村落修复保护、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
  (二)传统村落文化基因挖掘不够,乡村建设规划未融入古村落的生态智慧。由于传统村落归口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管理,散布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归口文化部门管理,故由住建部门负责的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者多为规划师、建筑师和工程师,缺乏文物保护、文化传播、教育者的参与,编制过程中较多关注建筑遗产的修复、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等,较少考虑乡村文化复兴、村落文化自觉与自身造血功能的恢复,建设规划有“见物不见人”、“形魂未兼备”之弊。
  (三)乡村聚居空间改变,原住民空巢严重,重塑乡村人居文化无人才可用。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村民的主动参与,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推进,传统村落空巢严重,年轻一代村民对民俗民风的传承反应淡漠,地方文化教育缺乏施教人才与受教群体,村落文化元素挖掘与传承缺乏本地专业人才,传统村落文脉面临消失。
  (四)传统村落数字化建设刚刚起步,无法适应信息时代文化资源建设与大众传播需求。天津大学先行建有“中国传统村落网”,住建部则自2017年启动建设“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广东2017年上线“南粤古驿道”网,然传统村落的数字化资源采集刚刚起步,省内数字博物馆尚未启动建设。
  二、建议
  (一)组成高规格“特色小镇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牵头成立“特色小镇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领导任组长,提升住建部门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管理与规划的局限,统筹制定精准扶贫专项计划、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传统村落保护法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财政配套支持计划、传统村落文化与宣传规划,科学推进和实施具体任务,制订进度目标,督导建设进度。
  (二)设立传统村落文化基因挖掘专项课题或委托课题,实施基层文化保护人才培养计划。省、市、县社科规划部门分级设立传统村落文化挖掘与传承专项课题,聘请和鼓励高校专家团队与传统村落保护、新农村建设规划团队,以“一村一案”来对每个传统村落开展文化元素挖掘与长期发展规划研制,再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的方式邀请专家、村民、地方政府、中国旅业十强企业对长期发展规划开展可行性论证,使村落的修复计划与发展规划均建基于“独特性文化基因”挖掘的基础之上。实施基层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向各高校招收专业毕业生投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基层工作,另一方面将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乡村学校教师、村文化干部等送入高校深造,掌握基本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传承专业知识及技能。
  (三)启动村居志编纂工程,挖掘传统村落“对自然敬畏、对人尊重、动态发展”三体一体的生态智慧。将古建筑修复与新型人居环境营造并举,鼓励愿意在古建筑内生活的村民日常居住于传统村落里,鼓励村民重拾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落规范(熟人社会自治规范),重塑家风、族风和村风,重建乡村民风民俗,将静态化的村落保护活化为具备内生文化价值的宜居乡村。指导培训乡村学校、村干部、乡贤等承担村居志编纂工作。同时将传统村落优秀文化基因传承与当地中小学教育相结合,开发相关校本课程、教材、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本地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下一代的文化遗产消费品味。
  (四)建设“南粤古村落数字博物馆”。可在“南粤古驿道网”普查古驿道及沿线村落的基础上,汇同住建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文化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建设“南粤古村落数字博物馆”,配合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筹备工作,打造向世界介绍岭南文化、客家文化、了解传统农耕文明、农商文明、海洋文明的平台,对于提高传统村落地位、扩大村落影响、提升海内外宗亲凝聚力、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
  (五)设立政府公益创投基金,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如乡贤理事会等的作用,撬动民间资本投资传统村落保护与人居环境建设。加大政府对传统村落这一独特空间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支持力度,制定公益创投基金的有效运营机制与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农耕文化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投资。支持有资质的文化投资企业,按原真性、有机性、活态化的原则,修复传统建筑、重塑村落格局、依托自然环境、适应时代需求、考虑整体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和全域旅游东风,助推传统村落走向全国乃至海外,共谋“互联网+传统村落+创意农业产品+创意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产品”的旅游特色小镇发展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