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80170号
案 题:关于“文化振兴与经济振兴同行,促进乡村振兴健康发展”的提案
提 出 人:刘建萍(共1名)
分 类:文教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文化厅,省委农办,省委宣传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旅游局,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内 容:
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取决于乡村振兴,关键在乡村、难点在乡村、亮点也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强国富民的战略之一。广东省拥有一大批传统特色鲜明、岭南文化厚重、民俗活动丰富的传统古村落,拥有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6个省历史文化名村,160个中国传统村落、186个省传统村落名录。这不仅是广东人乡愁的依托,更传承着岭南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改革开放40周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乡村土地与人口大量流失,乡村空心化严重、产业发展滞后、教育问题突出、传统文化衰落严重、道德日渐滑坡、治理隐患存在、生态环境堪忧等现象显现。我国推进城镇化并不是要消灭乡村,但近年来我省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火热项目建设,不同程度存在硬搬城市模式、同质化竞争、建设性破坏等倾向。据调研统计,中国传统村落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消失。乡村是稀缺可贵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一旦被毁无法再现。保护人类共有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时不我待、迫在眉睫。
乡村振兴是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整体实践,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振兴协同发展,拟以繁荣乡土文化为抓手,建议如下:
(一)留住乡愁记忆,延续历史文脉
一要建设专业智库,聘请乡村规划大师,进行现场实地勘察,梳理乡村的历史文脉、传统民俗、宗族家谱等,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保护村落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做好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体现对原住居民主体的尊重。
二要为"乡愁"存档,全面盘点我国农耕文明沉淀的历史文化财富。为传统村落建立档案,具备条件的建立乡村建筑博览园,组织专家编纂村志,让每个乡村的历史沿革、习俗、传说、技艺、文物、建筑、名人、胜景、特产等一目了然。
三要推动乡土文脉与村民日常生活充分融合,活态保护传承。守住乡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重义轻利、爱护自然等优良传统,尽情展现乡村秀美的山水、小桥、流水、人家等美丽景致,留住乡韵、记住乡愁,建设精神家园。
(二)弘扬文明乡风,唤醒人心回归
一是开办村民道德讲堂。让身边人讲身边的事、讲自己的事,再以身边事教身边人。组织宣讲团下乡宣讲、编写小故事传播大道理的通俗读本、创作寓教于乐的乡村文艺作品,唤醒村民回归淳朴本真,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复兴。
二是打造公益广告景观。以农户院墙、文化长廊、文化广场和村务宣传栏为载体,宣传"图说价值观"、"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等主题,打造一批富有乡土气息、符合农民审美情趣的公益广告景观,倡导文明乡风,传播正能量。
三是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定期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创建集中评选活动,评出"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公婆、好支书等先进人物,树立乡村文明楷模。设置善行义举榜,为小人物树榜立传,激励农民崇德向善。
(三)繁荣乡土文化,凝聚乡村人气
一是发展乡土艺术创作,浓郁乡村人文气息。吸引海内外艺术家驻村,举办乡村艺术节,让村民画在村居外墙上随处可见,描绘传统节庆、刻画乡村民俗、展现村民生活;同时通过门窗砖瓦、雕梁画栋、传统家具等展示村居艺术品味,吸引市民下乡、乡人返乡、能人兴乡。
二是增强乡土文化的亲和力,凝聚乡村人气。创建农耕文化体验馆、民俗风情园、民间技艺传承基地等;定期举办花灯舞、龙舟赛、舞龙、醒狮、功夫、庙会等民俗活动;开展乡村趣味运动会、乡村春节晚会等活动,组织游客学习剪纸、擂茶、织布、陶艺等民间技艺,集聚人气。
三是美化家园,打造宜居环境。乡村最核心的价值是"人居",要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文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公厕改善、村庄绿化、村道硬化等美化家园活动。建设乡村文化站、移动书屋,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乡村精神文化,提高村民幸福生活指数。
(四)丰富文旅产业,焕发乡村活力
一是充分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生态农业与文旅融合的特色产品。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介,如将民歌、舞蹈、武术、曲艺、美食等发扬光大,让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得以鲜活呈现。将传统工艺与创新创意、现代审美等有机的结合,提升传统手工艺品的附加值。
二是打造特色民居民宿。按照"以旧修旧"的原则,对乡村闲置旧屋修缮,增添舒适生活设施和艺术修饰,保持原有格局和生活痕迹,营造返璞归真的乡村气息。鼓励社会多元参与,建设高端特色民居民宿。完善民宿在食品卫生、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准入制度,发挥民宿协会的正面引导作用。
三是建设乡村文化、经贸驿站。建设乡村驿站,使之成为村民、游客乡村生活的基地,文旅贸易的窗口、城乡协作平台,促进城市的资金、人才、文化和信息进入乡村,同时展销乡村的土特产、绿色农产品、文创艺术品等。在乡村驿站内建设各种生活、医疗、运动、文化等设施,提供一站式的良好生活服务。
(五)培养职业农民,树立文化自信
一是倡导新一轮"上山下乡",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号召科技、医务、文化、教育等人才支援乡村,带领村民共同富裕。选派优秀大学生、退伍军人、扶贫干部等驻村,拓宽村官来源。鼓励退休干部、知识分子等贤人与企业家能人集聚乡村,反哺家乡,成为新乡贤。成立乡贤理事会,设立乡贤工作室,人才驿站,建设乡村人才公寓,让乡贤享受新村民同等待遇。
二是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鼓励高校调整学科方向和内容,大力培养农业科学家、乡村规划师、民宿建造师、技艺传承人、民间艺术家等乡村高端人才,以及强化培养乡村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是发挥乡村学校培养本地人才的作用。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运用于乡村学校的教学之中,加强价值观教育和审美教育,促进乡村少年精神与人格的健全发展。同时,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乡民对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和自信。
我们要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土文化就是精神财富的乡建理念中实现理论自信。在保护乡村原有自然生态秩序和文化环境中实现宜居,在创新乡村产业新业态中实现宜业,在发挥特色文化旅游、经贸中实现宜游,在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中增强道路自信。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的精神家园中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