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80158号
案 题:关于建设广东智能制造核心技术产业集群的提案
提 出 人:民建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省金融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内 容: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全国各地积极按照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制造业特点和产业技术发展阶段,根据自身优势找准落地点,打造优势地位,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一、广东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聚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装备、智能配电网设备、智能办公、医疗器械等海陆空装备领域,一大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迅速发展,智能制造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大数据、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能力逐步增强,为顺利实现“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智能装备产业链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产业上下游和关联产业发展匹配不足,产业集群效应有待增强。
2.硬企业过“硬”,软企业过“软”,系统集成能力较弱。工业软件方面缺乏有影响力的标杆企业或知名企业,系统集成能力较弱,智能制造方案提供商不足。
3.专业化园区载体不足,模式老旧,政策落地的统筹指导力度不够。缺乏发展智能制造的专业化园区,不利于产业集聚、对外宣传招商和项目引进。孵化器专业化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孵化器“房东经济”现象明显。发展智能制造的专项政策统筹指导力度不足,提供智能产品或服务的中小微企业政策扶持力度也不足。
4.智能制造创新人才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不够、基础人才储备和培训不足成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
三、建设广东智能制造核心技术产业集群的建议
(一)结合广东省外向型和加工型制造业的特点,选准智能制造重点产业领域
1.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
科学编制广东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构筑广东人工智能发展先发优势。深化国际合作,针对科研项目与本地产业融合开展深度研究。
2.鼓励发展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产业
以企业技术改造为抓手,提升工业软件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强虚拟仿真、数字模拟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软件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淘汰非智能化软件产品。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向智能化、云端化发展。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鼓励企业提升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购销经营平台化、制造服务网络化水平。完善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网+云+端”工业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生产全流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能力和水平。推进信息安全软件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提高产品安全系数。
3.完善智能制造生态链网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力扶持为企业实施各层次改造升级项目直接提供整体方案、装备、软件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先进智能装备提供商和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商三大类供给主体。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以装备智能化升级为突破口,加速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支持自动化、信息技术企业通过业务升级,逐步发展成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着力发展一批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流程改造、安装维护、检测认证的专业服务机构。
(二)高标准打造智能制造专业化示范工厂和示范园区
1.加快建设新型智慧产业园
以集聚智慧产业、拓展智慧应用、创新园区管理为主线,提升园区信息基础设施能级、信息化应用水平、产城融合层次、运营管理效率,将智慧产业园打造成产业园转型升级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新兴智慧产业集聚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创新区。
2.支持工业园建设智能装备专业化园区
依托工业园制造业基础,按照园中园的模式设立智能装备专业园区,利用工业园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引入园区管理运营公司,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打造第四代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智能成套装备、智能机器人、3D打印装备等重点行业,形成国际技术领先、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3.建设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集聚区
组织和引导在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五个领域积极承担若干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打造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集聚区。
4.建设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平台
搭建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平台,制定主要制造业集群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有针对性提出升级改造方案,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和智能制造升级路线图,落实落细落地智能化改造方案。加强智能制造供需资源对接体系,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根据规划蓝图实施智能制造。
(三)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制造模式升级
1.鼓励优势企业参与标准研制和推广
引导省内企业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等围绕智能制造优势领域,形成联动机制,承担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参与和承担国内外相关专业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活动和工作,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行业、国家及国际智能制造标准,促进智能制造标准?建设。
2.加强个性化定制为特点的模式升级
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优等率为方向,满足市场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引进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大力推广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实际需求进行优化设计和建设,逐步延伸和辐射其他制造业领域。
(四)强化智能制造金融和人才支撑
1.创设融资租赁平台和智能制造发展基金
集中资金办大事,在产业投资基金中重点安排智能制造科技资本金,按照“政府资金引导、多元化融资、多业态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由专业运营公司承担智能制造科技金融工作,为高端制造的全产业链提供科技创新动力,形成智能制造“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2.争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人才制度优势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人才集聚平台或载体,包括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智能制造实验室、全球布局的跨国公司和高科技先锋企业、国际化的创业投资机构和创意设计机构等,努力造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家队伍和投资家队伍。
(五)鼓励引导新的社会化运营模式
鼓励引导以共享经济为特点的智能制造设备社会化运营模式,采用共享经济模式,利用智能化机器人,可移动重复使用的自动化设备,采用基金模式,批量采购,批量运营,用大规模复用的方式降低智能化设备使用成本。以智能专家库、远程管理,批量运营的模式降低智能制造企业升级制造设备的技术门槛,以标准化、模块化的产品形态降低智能制造设备运营维护成本,真正解决制造企业成本问题,使智能制造真正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