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大健康产业,建设宜居大湾区的提案

2018-01-25 23:38:13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80157号
  案    题:关于发展大健康产业,建设宜居大湾区的提案
  提 出 人:民建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港澳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计生委
  内    容:
  “粤港澳大湾区”在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欧美等国均把健康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如美国占GDP比重达17%,而我国5%都不到,伴随老龄化及健康意识增强,健康产业将迎来飞速发展。“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提出,也昭示健康产业的美好前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健康产业正逢其时。
  一、粤属大湾区城市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粤属湾区九市健康产业总产值占全省近八成,对全省健康产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广州、深圳、珠海、中山四大城市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产业65.3%,相比其他城市优势明显。
  二、粤属大湾区城市健康产业集群发展困难与挑战
  (一)国内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在国际上,美国、日本、泰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把健康产业作为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先发优势。在国内,国家发改委已认定了22家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国内有8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生物医药科技园。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河北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四川成都国际医学城等发展势头迅猛。在全国各省市大规模投入健康产业发展的情况下,大湾区大健康产业相关产业在市场品牌、客户认知、资源整合、运营管理和资金融通方面,将遇到更为复杂的考验和挑战。
  (二)“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是个难题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关键词是融合,本质是协同发展,区域内城市需要互相信任、分工合作、各尽所长,形成合力,共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是“一国两制”、三种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两个特别行政区与珠三角之间的边境仍然客观存在,人员、资金尚未实现自由流动。
  (三)健康产业发展创新不足、后劲乏力
  大湾区制药行业在国际医药产业链上仍处于较低端的位置,较多是需求量大、利润小的化学原料药,还有一些仿制药领域则是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近年来,北京中关村、成都高新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通过发展医药研发外包业务,涌现出一大批医药研发公司,这些公司迅速发展并为中国制药由仿制向创新的转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虽然我省为推动健康医药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高端化发展,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和采取专项行动,积极引进多个健康医药项目,并在建设用地、行政审批、环保评估等方面给予“绿色通道”待遇,但我省健康医药产业创新还存在明显不足。
  (四)健康产业人力资源不足且缺乏流动机制
  发展健康产业的关键是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我省无论是在人才数量还是结构上均与北京、上海等地存在较大差距。生物医药方面的人才,尤其是中、高端医药人才相对缺乏,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专业的投融资不够活跃。
  三、我省利用大湾区政策东风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建议
  (一)争取国家设置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产业合作试验区
  向国家争取实施“健康产业、湾区先行”的发展战略,根据我省大健康产业主要集中在湾区九市特点,在其区域范围内选取一个相对密闭,便于管理的试验区,借鉴港澳模式展开监管。比如,放宽特定区域和医疗机构在港澳药品及医疗器械方面的进出口限制,在试验区内粤港澳合作共建医疗机构,严格实行港澳医疗管理模式和服务标准。由于内地具有较多医学储备人才,如果加上港澳先进服务理念,积极开拓国内和国外市场,将很有机会把大湾区建设为全球知名医疗旅游胜地。
  (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产业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健康产业统筹协调机制。建议我省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和区域优势互补原则,把产业对接协作和市场一体化作为改革重点,与港澳形成互动,实现错位发展、共赢发展。确定粤属湾区九市各自发展重点和创新方向,统筹好相关各市与港澳的对接,避免同质发展和无序竞争。具体操作层面,建议粤港澳联合成立湾区健康产业促进委员会,切实推动健康产业信息、人才、资金等要素顺畅流动,释放更多“化学动能”。通过内地与法律监管体系的对接,推动湾区各项法规、标准的逐步国际化,形成规范、成熟、适应国际市场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定期联席会的形式,对重大合作事项进行磋商与决策。在委员会之下,设立常驻协调办事机构,负责落实联席会议制定的战略等。
  (三)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打造健康产业创新创业高地
  一是强化湾区内人才自由流动。加强粤港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行方式、打造粤港澳青年科技人才服务一体化平台。吸引港澳青年、学生到珠三角工作、实习。鼓励珠三角企业招收港澳大学毕业生,切实解决港澳青年在湾区就业创业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二是粤港澳联合推出“湾区全球揽才计划”,并大力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和人才成长培育模式创新。推动医疗技术人员在湾区内自由流转,鼓励公办医疗机构人员开展多点执业,与社会资本运营的健康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促进管理理念、经验、技术互联互通。三是强化平台服务。?合港澳成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大湾区健康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创新创业大赛、技术创新交易平台等载体,实现创新领域各环节无缝对接,推动产业创新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完善市场管理体系,激发健康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简政放权,吸引各方积极参与医疗服务产业。进一步厘清负面清单管理范围,简化民办医疗机构审批手续,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健康服务领域。大力引进境外健康服务机构,提高医疗服务国际合作水平。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利用基因检测、精准医疗等新技术,创新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二是管理体系要与时俱进。针对健康企业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管理措施,加强政策层面的扶持与呵护,为“瞪羚企业”甚至“独角兽企业”成长种下广袤的“草原”。三是贴心服务,优化产业扶持培育机制。成立湾区健康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积极吸引国内外证券、创投机构以阶段参股和跟进投资等方式支持产业发展,积极推介国内外金融机构对湾区健康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的融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