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动中山经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提案

2018-01-26 03:20:09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80229号
  案    题:关于加快推动中山经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提案
  提 出 人:林至颖(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中山市政府,省港澳办
  内    容: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中山处于地理位置的中心。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深茂铁路、环珠三角轨道交通的建成,将极大改善中山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为中山从城市布局、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到社会生活一体化上融入大湾区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中山经济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接续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高端创新资源紧缺,缺乏"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中山需要多与香港澳门等城市加强联系,抓住发展机遇,利用香港的国际资源和中山自身的青山绿水对接大湾区,中山未来要做好与周边城市的创新资源互动,主动接受深圳、广州等大城市的辐射,同时也要跳出框架寻找自己的特色。
  建议:
  1.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按照打造“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的4个发展定位,让中山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圈。除了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外,在中山已有的资源上,加大力度促进发展以孙中山相关旅游、游戏游艺、娱乐(温泉、高尔夫球)、特色小镇、原生态为核心的新时期大湾区中山产业新定位,与大湾区其他8市错位发展共兴。
  2. 应深入思考和研究孙中山先生遗留的城市文化思想遗产,形成广东省、全国以至全球的“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
  3. 加大力度支持,促进中山“中国(中山)国际棒球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
  4. 对标国际三大湾区,开放的经济结构是其一大特点。过去的珠江三角洲,在内涵上更强调对内辐射、带动腹地发展,湾区则更强调对外连接、抢占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站在“湾区时代”的风口上,中山正在不断扩大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打通区域内的交通无疑是基础。但是中山缺乏机场、深水港、高铁中心,所以需要更巧妙地树立“分享经济、共享发展”理念,借周边高端稀缺资源为我所用。要推进中山再发展下去,必须把中山纳入大湾区所有主要干线上,让中山成为大湾区交通中心,引流创流。
  5. 迈入新时期,创新发展的关键,还是靠人才。中山需要进一步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加快聚集高层次人才。一个地方要发展大产业,少不了两个条件:一是有好的企业在这里,二是有好的大学作支撑。中山要发展高端制造业,首先要有世界一流的企业,同时还要有一流的研究机构或大学。技术创新靠人才,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筹码。中山既有高端制造业,也跟港澳地区关系紧密,非常适合成为大湾区工业设计及创新孵化中心。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把研发、设计等环节留在中山,续写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的故事。
  6. 吸引人才是一方面,留住人才又是另一方面。除了中山的“人才绿卡”外,随着未来随着大湾区建设展开,粤港两地融合将更紧密,将有更多港澳人士到大湾区发展。可以考虑先行先试,排解港澳居民在中山工作生活的难点。放宽澳居民置业和按揭的限制、免却内地住址证明、扩大副学位内地衔接计划、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支持港澳农民到内地发展、港澳保险衔接国内社保医保、进一步开放服务业、鼓励申请公务员职位等。
  7. 更好发挥翠亨新区的功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搭建粤港青年交流与创业平台。为粤港青年创业提供支持、争取创业政策与创业基金等一站式服务。打造粤港科技、高端教育培训、人才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科研机构,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支持并推动中山和香港两地共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