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构建广东省食用菌扶贫全产业链的提案

2018-01-26 03:25:15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80219号
  案    题:关于推动构建广东省食用菌扶贫全产业链的提案
  提 出 人:董桂英(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
  内    容:
  食用菌具有独特的食疗保健作用,被誉为“天然绿色保健食品”。食用菌具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高膳食纤维以及低糖、低脂肪、低热量的“四高三低”营养特点,其多糖又被临床研究证实在抗肿瘤、降血脂、护肝排毒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物活性,兼有均衡营养、药食同源之效,能够满足人们日益重视科学合理膳食结构的需求,是未来食品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食用菌生产因其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等特点,被国务院列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产业,被称为当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食用菌产业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典型的生态扶贫产业,是构建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的典型行业,对实施精准扶贫、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一轮精准扶贫中,全国592个有脱贫任务的国家级扶贫县,426个县选择了食用菌产业扶贫,目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广东粤北地区,大多属于高寒山区地带,山多、坡度大、耕地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面积率高,野生动植物如菌种质资源丰富,这些自然资源为食用菌产业扶贫方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此,以食用菌产业为突破口,构建粤北地区食用菌扶贫全产业链,通过现代农食技术驱动现代化农食产业、循环农业的形成,在增加有限土地资源的边际效益的同时,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问题
  广东是食用菌生产与消费的传统大省,目前已形成了双孢蘑菇、白背毛木耳和银耳等优势生产基地,在食用菌出口、工业化生产方面也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近几年,广东食用菌的出口总量一直位列全国前十,是食用菌重要集散地。然而,目前广东食用菌产业链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产业种植分散,未能形成规模效应。食用菌经济发展总量低,布局分散,带动能力弱。部分县区具有发展食用菌的良好条件,由于产业基础较差,技术力量薄弱,食用菌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滞后,多以出售鲜品或干货为主,产品加工方式单一,缺乏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增值小、效益低。由于食用菌生产过于分散、不成规模、生产、经营、管理上各自为战局面,造成很难形成产业集群,不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
  第二,缺乏专业技术和人才。食用菌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看似操作技术简单,门槛较低,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人员比较复杂,专业素质良莠不齐。粤北地区食用菌生产起步晚,尚未建立食用菌科研基地,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仅有部分菇农掌握了较先进栽培技术,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或者较完善的生产技术去指导生产。
  第三,产业供给侧结构存在缺陷,收益下滑。食用菌商业化品种以传统大宗品种占主要比例,食用菌主产品种较固定,且数量较少,平菇、金针菇、双孢菇、香菇、毛木耳等传统品种产量占比过高。鸡腿菇、真姬菇、白灵菇等珍稀菇类种植规模较小,虫草、灰树花等产量占比不足。而随着近年来食用菌栽培的兴起,地区食用菌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食用菌市场日趋饱和。另外,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食用菌产业效益明显下滑。
  第四,产业链结构失调,产品深加工能力欠缺。产品主要以鲜销、腌渍等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深加工能力不足。现有食用菌加工企业较少,且多数规模较小、设备简单、加工形式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简单初加工经济效益低,且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此外,食用菌产业菌渣利用不理想。菌渣数量庞大,综合利用率较低。目前,对食用菌菌渣的利用方式较为常见的有直接将菌渣作为燃料燃烧,或者将生产后的菌渣再加工成为饲料、肥料或栽培原料等,初级应用价值较低,亟需要进行高值化的利用。
  二、建议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和珠三角中高端市场需求,通过引入技术,在提高食用菌品质的同时缩短种植周期,开发药食两用的新产品,通过三产融合,同时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打造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带贫机制,打造广东食用菌扶贫全产业链。粤北具备种植使用的良好条件,先期可以以英德、乳源为试点,待模式成熟后复制到广东乃至全国其他适宜种植食用菌的地区。
  第一,出台食用菌扶贫政策,提供适当扶贫资金。搞好扶贫区域的交通、通讯、水电基础建设。在当地先扶持经济和技术力量较雄厚的龙头企业,通过统一制包、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销售产品的方法,让贫困户分散养菌。在产业扶贫中,提供全面免费技能培训,给予农户菌种、菌棒运输、生产设施设备补贴,沟通农户与菌棒生产的企业、合作社或专业户的原料与菌棒互换机制、产品回收机制抑。
  第二,引入技术,提高品质。应降低低价菌类的种植规模和供给数量,积极引进和培育高价珍稀菇类。此外,政府应通过购买服务,导入培育核心种质资源和提升良种繁育技术,为扶贫农户建构良好的食用菌生产环境。一是通过物理优化技术,提高优质菌培育比例;二是导入专业培植移植技术,最大程度提高食用菌营养含量,缩短种植周期;三是应用高能效低能耗的物理保鲜技术,激活食用菌活性,实现食用菌保质保鲜,延长保质期。其生产环境可通过温度、湿度和净化等措施实现恒温、冷链物流及保鲜保质。同时,建立有效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渠道,发展电子商务,开发国外市场,建设区域食用菌产品溯源与信用体系,保障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三,构建良性食用菌生产经营格局。以村为单元,依托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构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民”生产模式,建一条专业化菌包生产线,采取“工厂化菌包专业化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的方式组织生产,实行“七统一分”(合作社或企业统一原料采购、统一优良菌种、统一菌包制作、统一接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回收、农户分散出菇管理)模式,注重食用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食用菌产业园,集食用菌标准化种植、菌包和菌棒生产、干品加工及观光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按照“政府筹资建设、农户租用孵化、企业保底收购”的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使各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了三方共赢。由此,构建“国有控股、扶贫参与;土地流转、农民打工;职业经营、市场运作”的食用菌生产经营格局。
  第四,采用适宜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粤北地区普遍存在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务农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体弱劳动者,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不高,劳动能力不强,经营能力较差,没有资金投入等问题。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中,加强科研院校与生产企业的融合发展,开展科技人才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菇农。较简易的方式就是由菌种产制作好菌包,再由企业、合作社或专业户对菇农进行手把手教生产管理及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指导,逐步提高农户生产技能。同时,要鼓励和引导自主自立的人们努力通过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达到精准脱贫的目标。
  第五,营造良好的销售渠道。政府应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引导消费,在扩大宣传上多做一些工作。企业、合作社或专业户应将鲜品干品销售相结合,以经济效益为先,当鲜菇价格高时销售鲜菇,如果遇到鲜菇集中出菇,市场价格较低时候可以制作成干品进行留存,遇到干品价格高的时候再出售。当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结合电商进行销售。同时,可以学习台湾等地的先进经验,按品质分类销售,品质高的进行鲜销售,品质中等的制作罐头、品质一般的制作成脆片、品质较差的经过处理后制作成粉状或者汤状销售,做到减少产品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