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80212号
案 题:关于将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纳入医保的提案
提 出 人:陈瑾(共1名)
分 类:医卫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计生委
内 容:
在生生不息的人类世代繁衍过程中,女性肩负着孕育后代的重任。但女性在分娩过程中,要经历许多生理的改变,有些改变对女性一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不良影响,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英文简称PFD,以下简称PFD)就是其中之一。据统计,在已生育女性中PFD的发生率高达20%-40%。生二胎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率会比正常人高3倍。随着人口老龄化、国家计划生育二胎政策开放以及妇女对高质量生活的日益追求,有关部门应对PFD的发病、预防和治疗给予关注。
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是,妊娠过程中不断增大的子宫、胎儿、胎盘和羊水的重量对盆底支撑组织的持续压迫及分娩过程中对盆底支撑组织的损伤,可能导致许多女性在产后出现PFD,如阴道前后壁膨出、打喷嚏大笑时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大便失禁,性冷淡等,且盆底支撑组织受伤也是女性产后慢性盆腔疼痛和腰酸痛的常见原因,被称作女性“社交癌”。由于这些症状通常比较私密,难以启齿,患者又往往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因此临床上单纯因为这些症状而及时主动就诊的比例不足5-10%。这些令人羞于启齿的症状群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再生育意愿、产后乃至一生的生活质量。而临床研究表明,因妊娠和分娩导致的盆底功能障碍的最佳修复时间就在产褥期后,90%的患者可以通过及时诊断和科学的康复治疗恢复到孕前完整的盆底功能状态。但目前一方面是许多医院缺乏PFD的诊治设备,许多医务人员也不熟悉这类疾病,往往不能在疾病的早期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是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症状将逐渐加重,最后不得不花费高昂的费用做手术修补治疗。而重度PFD的医疗费用堪比血管搭桥、血液透析,是早期康复治疗的20倍,且手术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PFD已成为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五种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女性身心健康而成为社会问题。
近年来,国际上对女性生殖健康给予高度关注,各国都已把妇女的健康指标作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文明程度的一个刚性指标。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女性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工作,加强宣传,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女性健康。为此,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PFD的认识和重视。一是将盆底功能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列入卫生保健普及教育,加强各级相关医务人员的盆底功能防治知识培训,制订PFD的诊治流程;二是在设有孕产期保健和产科机构的单位要加强孕产期保健,通过讲座、印制宣传册、挂图、多媒体播放等多种方式向孕产妇讲解孕期和产后盆底保健知识;三是开设盆底功能筛查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技术服务项目,向所有分娩后女性提供PFD筛查,对有PFD的妇女提供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实现孕期、分娩和产后盆底功能防治无缝连接;四是出台相关PFD防治的政策和制度,将疾病预防纳入妇幼工作职责及考核体系,将其列为妇幼保健重点项目之一,提高我省盆底康复诊疗整体水平。
二、建议将全体产后妇女的盆底功能障碍的筛查和康复治疗纳入医保,争取全覆盖,确保困难家庭不会因为经济压力而耽误产后女性的盆底康复。可分三阶段进行:一是将盆底评估项目纳入,让育龄妇女特别是产后妇女可及时进行盆底功能检测,及时发现盆底功能障碍;二是可予以一个疗程的康复治疗,治疗产后引起的盆底肌肉损伤,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发生;三是如有条件,可进一步将盆底康复治疗相关项目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