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80208号
案 题:关于加强第三方环境检测检验机构管理的提案
提 出 人:陈瑾(共1名)
分 类:环保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环境保护厅,省质监局
内 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林水田湖草皆美丽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推进环境监测社会化建设正是促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环境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环境监测分类
环境监测可分为执法监测、质量监测、委托监测。监测社会化是指政府直接向社会提供的部分环境监测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市场机制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承担。环境监测社会化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是健全完善环境监测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环境监测力量的重要举措。2015年2月,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广东省环境监测社会化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环境监测社会化要逐步推开,形成市场机制,推进制度建设。随后,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二、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出现的问题
在推进环境监测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必须及时改正。
一是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良莠不齐,且在全省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形成了发展极不平衡的局面。珠三角地区比较早开放监测市场,且人才较为集中,第三方监测公司众多,其中不乏“华测检测”等优秀检测单位。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市开放慢,第三方监测公司发展缓慢,且多为其它公司的分公司。二是监管机制尚跟不上。可以说老掉牙的《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于1983年7月21日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颁发,和现在的社会情况已经不能适应。2007年7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只针对于原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属下环境监测站。尽管在2015年新环保法出台后,配套了对监测行为的一些规定,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对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缺乏有力规范管理社会环境监测行为的法律法规。三是市场化催生监测乱象。目前,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很多都全国各地方有加盟的所谓分公司,更是质量问题的重灾区部分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为了争夺市场,无视职业道德底线,依靠不正当竞争手段占有市场,在监测中违规操作、编造监测数据。日常管理中,常识性数据错误问题层出不穷,出现了BOD5比COD大的情况,甚至出现了PH值为15.6的数据。严重扰乱了环境监测服务市场,影响了环境监测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进程,制约了环境监测体系管理体制的转型发展。
三、加强对社会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的建议
为加强对社会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监测行为,提高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现提出建议如下:
(一)完善体制机制设计
制定实施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的相关配套法规或办法。在量值溯源、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及证书管理方面继续由质量技术管理主管部门管理;明确对于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由其所涉及方面的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如环境监测方面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管理)。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引导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良性发展;建立责任明确、竞争有序的和监督约束机制。
(二)强化行业机构管理
一是提高监测行业准入门槛,依法加强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行业准入、业务能力、业务开展程序、结果可信度的管理。特别是要严格评估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大量的分公司。大部分第三方公司分公司的资金实力低、没有质量控制体系、人员技术水平差、没有仪器设备或只有少量设备,而且没有通过计量认证;二是明确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诚信考核制度,加强对社会机构环境监测过程和结果的监管和信息公开,对于存在数据失真、造假的机构予以处罚并纳入社会环境监测服务机构信用记录,对于情节严重的要予以取消监测资格,终身不能再取得监测资格,并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三是完善鼓励奖励机制,对于诚信经营,依法严格遵守行业标准及各项监测规则,为当地环境保护发展提供真实、准确数据支撑的机构,各地政府应视情况给予部门政策优惠措施等,引导行业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
(三)创新环保监管新模式
一是依托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大力推进部门环境监测协作。重点建立环境质量和其他重大环境信息发布协调机制,解决部门间环境监测数据不一致和不可比的问题,会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建立对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的联合监管和检查通报机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实现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全要素量值溯源;二是加强对机构监测的监督检查,成立环保督查巡视组对各地进行不定期质量抽查,各地环保监管部门则开展同步比对监测进行质量监督等,并且要严格做到在现场抽查过程中,确保 “数据保真”;三是。检测检验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单靠技术监督部门每六年一次的管理及飞行检查,显然不够。要利用系统内环境监测的硬班底,多进行飞行监测和比对监测,形成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质量监督机制,并对问题突出的单位采取严厉的措施。四是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地理信息技术、云平台与APP应用等技术,打造标准化的环境监测作业流程,建立全过程留痕监控管理,实现全过程重要信息、环节的监控追溯及信息公开查询。
(四)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监测机构水平
一是要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平台等主流媒体,加强环境监测知识宣传,提高监测数据重要性的认识,为环境决策和管理数据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是要加强对环境监测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新环保法以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释〔2016〕29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环境污染犯罪的诠释中,环境监测造假是一大亮点和重点,这些都需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第三方监测单位的法律意识和行业道德水平。三是加强监测人员的资格管理,建立技术人员个人诚信制度。社会环境监测机构雇佣的专门从事监测业务的技术人员,必须将个人信息及资历报送主管部门验证,确定从业人员资格;四是由各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开展专项培训,提高人员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试点执业证书考试和职业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