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47)
陈宣群委员的发言
——深化改革开放抓紧抓实办好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广东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促进港澳与内地联动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一国两制”事业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是引领广东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要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湾区建设,强调要准确把握并坚决贯彻党中央战略意图,增强机遇意识、协同意识,加强优势互补,注重错位发展,强强联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切实把建设大湾区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
将历史机遇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需要立足三地独特优势、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工作。为此,我们建议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优先推进一些普遍关注、共同受益又易于实施的领域,使之成为破冰之举,早见成效,早日惠及湾区人民。
一、统筹协调,推进大湾区生态环境共建共享
绿色美丽宜居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前提。建设美丽湾区需要粤港澳三地携手并进,共同推进大湾区资源生态环境的共建共治共享。
一是加强粤港澳三地资源环境数据整合。全面摸清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共同制定国际领先、三方认可的监测标准及规范,并对资源环境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维护。二是重视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建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及时发布大湾区环境综合报告和重大环境信息,对各类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监督管控。三是推动自然资源管控与生态修复领域深化改革。积极构建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明确生态保护底线,探索低效用地更新与自然资源管控、生态修复三方良性联动机制,创新增量用地资源配置方式,不断探索跨区域自然资源综合管控合作机制。四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以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宜居宜业为目标,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结合地方实际提出合理化阶段性目标,确保管控治理工作稳步推进。五是坚持陆海统筹、公众参与。进一步强化河长制,鼓励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广泛发动民间环保组织,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教育,实现湾区绿色发展。
二、改革创新,促进三地人才交流多样化与便利化
人才是大湾区建设的引擎和动力源泉。促进三地人才往来互通,便利粤港澳居民创业就业学习生活,对增进三地人民福祉及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议多维度细化相关措施,便利三地人才往来。
一是促进三地科研合作中人、财、设施互联互通。在湾区内探索“双聘教授”机制,允许港澳高校的一流科学家与学者在内地高校长期同时受聘。加快出台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相关管理办法。开放科研设施共享。二是推动粤港澳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升级。争取国家授权广东在大湾区开展港澳高校独立办学试点,争取实施港澳知名高校独立办学机构负面清单管理。三是便利粤港澳人员双向通行。试点开通双向跨境绿色通道,允许部分经核准人员“零手续”进出三地人才合作区。将简化或免办就业证政策从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进一步推广到整个湾区。四是加强港澳人士在内地就业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探索给予来粤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办理居民身份证,享受购房和子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探索制定相关财税政策,降低在粤工作的大湾区港澳人员税负水平,增强人才获得感、归属感。
三、协同联动,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合作是大湾区腾飞的必由之路,建议粤港澳三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同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一是高质量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聚焦重点领域聚力重点区域,明确科创走廊的空间结构与重点区域,引导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龙头科技创新企业为代表的创新要素向重点区域集聚,发挥集聚与辐射效应、形成规模效益。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飞地型创新合作园。依托高铁或城际轨道站点建设飞地型创新合作园,引入国际标准、共享科研设施、共建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流科技创新环境,探索粤港澳三方合作开发建设创新合作园。三是注重区域创新功能协同、差异化发展。依据湾区内城市资源禀赋的不同,相应强化“创新大脑”“创新引擎”和“创新基地”的城市角色,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发言者系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常委,肇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教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