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粤港澳积极因素推进大湾区加速融合

2019-01-27 19:54:52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119)
张晗委员的书面发言
——发挥粤港澳积极因素推进大湾区加速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打造世界级湾区的优良基础条件,无论是人口、经济总量,还是创新能力和区位优势,但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湾区、两种不同制度、三种不同货币、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的现实。这样致使在卫生、教育、科技、机制体制等领域遇到了很多难以融合的问题。一是医疗协调机制不够,资源互通受限制;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人才供给尚不足;三是科研资源比较分散,产学研交流较少;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欠佳,法律环境需优化;五是城市发展机制不同,民间组织需协调。
  为此,建议:
  (一)建立医疗发展协调机构,促进高校合作和均衡互通。成立粤港澳湾区医疗发展的协调机构,融合湾区医疗体制、医学人文、医保结算、医师培养路径、互通互认方面的差异,依托港澳“窗口”优势,对标国际医疗水准,助推构建湾区城市群间高校和医疗机构更畅通高效的合作渠道,助推居民医疗的均质化和分级化发展。相比世界三大湾区,我们“一国两制”下的湾区推进难度较大,但势在必行。
  (二)创建联合培养体制机制,持续储备湾区复合型人才。相对国际三大湾区以及国内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 ,粤港澳的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量还有一定差距。对粤港澳大湾区重点领域和产业需求,依托香港国际强校优势,结合“双一流”建设目标,完善学科体系,打造高水平学科群,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高等教育合理布局,探索利用重大产业科技开发项目联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新模式。打破不同地区、学校、学科之间教育资源服务的局限性,探索共建大中小学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设立产学研合作特区,推进湾区创新要素流通。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和科研单位密集的中心位置,设立产学研合作特区,为科学家、病人、实验用器材、动物、数据等设置便利通道。促进数字、分享、平台、智能经济等跨界领域的产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同时,抓住新兴爆发式增长机遇,在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名单中纳米生物等14项“硬科技”争取有突破,不被别人牵着牛鼻子。
  利用合作特区优势,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助推成果转化效率,吸引更多的全球影响力科学家与知名科研机构聚集湾区。
  (四)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促进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而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跟不上科技创新的步伐,在执法力度、证据获取、审理时长、产权法官等方面尚需完善,与美国、日本等还有一定的距离。以香港为标杆,完善整个大湾区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进一步保护和激励企业创新精神,进一步维护合法生产经营秩序。
  (五)建立湾区联动发展合作机制,利用民间组织服务湾区。借鉴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发展经验,建立湾区联动发展合作机制。鼓励成立湾区城市行业联盟,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制定统一的行业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强化港口群之间的合作,探索建立港口合作发展机制,推广山东半岛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威海港的合作模式,鼓励港口合资经营、互相持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升港口的整体实力。探索建立湾区城市之间管理协同模式,创新市场管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建设湾区社会信用合作体系,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标准统一并与世界接轨的信用体系,以信为用,促进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发言者系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