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2019-01-27 19:58:23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92)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推进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我省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是,随着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产业链从低端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型高端迈进,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实际需求间存在明显落差。因此,推进校企精准对接和精准育人,对新形势下我省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助推广东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广东推进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校企合作指导与监管机制不健全,未能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我省相继出台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法规,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取得新进展。但省、市级层面仍没有独立的专门机构对于合作层次、合作内容、合作成果进行指导和监管,缺乏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和质量评估机制,导致校企合作多为点对点,校企供求信息不对称,合作纠纷时有发生。此外,校企合作形式普遍较单一,专业和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不紧密。
  (二)政策体系不完善,企业对接意愿不强。当前政策在宏观层面提倡多,具体落实层面推进少,缺乏可量化、可操作、有约束力、职责明确的配套实施细则,导致企业普遍认为校企合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一是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所需成本分摊、所得利润分配无章可循;二是学生毕业后如未到企业就职,企业投入无法得到补偿。此外,出于对学生安全管理上的担忧和顾虑,企业大多提供边缘岗位。
  (三)师资队伍偏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未落到实处。尽管国家、省相继出台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但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课堂教学脱离企业实际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一是职业院校招聘、录用教师的自主权不足,大量掌握专业技术的人员因学历、年龄等限制排除在外,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招录和职称评聘制度尚未形成;二是现有绩效工资制度并未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纳入考核范围或权重很小,也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办学能力不强,影响校企合作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我省职业学校基础能力总体上仍然较为薄弱,相当数量职业学校的师资、图书、校舍、设备等关键指标生均值低于国家最低标准或建议标准,导致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与企业开展有效合作。全省办学条件全部达到教育部标准的中职学校不足50%,部分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落后,离“在校生1200人”以上红线差距较大。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滞后于专业发展,部分院校缺乏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课程标准和学生毕业标准,课堂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忽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二、推进我省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建议
  (一)完善深化产教融合的相关机制,打造对接平台。一是将产教融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有突出表现或取得突出成果的地方政府给予专项奖励;二是由省教育厅、工信厅、人社厅牵头,成立行业、企业和院校参与的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政、行、企、校对接制度,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规划”;三是建立产教融合共享平台,发布校企人才培养供需信息,实现校企合作资源有效对接;四是建立质量评估机制,评估企业参与学校育人的融合度,作为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的依据;五是加强监管工作,出台“校企深度融合精准育人管理规程”,提高产教融合的教学质量。
  (二)加大校企精准对接的政策支持,提升企业积极性。一是在《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基础上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指导地方政府落实校企精准对接政策;二是对现代学徒制操作细则进行规范,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职责范畴;三是出台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成本分摊、所得利润分配等方面政策,给学校相应处置自主权,提高企业的参与回报;四是加大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税收抵扣或减免比例,使企业依法享受更多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五是出台政策允许企业根据校企合作中所承担工作量,与学校一起合理分配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
  (三)着重提升实践能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一是重视录用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建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直接引进制度;二是严格落实教师企业实践相关制度,将其作为岗位晋升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三是给与接受教师参加实践的企业以相应优惠和补贴,为教师提供更多企业实践机会;四是鼓励有能力的教师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加强教师和企业的粘性。
  (四)加大省级统筹和保障力度,提高办学水平。一是加大对达标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公办职业院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制度;二是适当撤并办学条件、招生不达标的职业院校;三是逐步加大现代学徒制招生数量和财政补贴,推动省级财政继续加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四是出台教育帮扶政策,由省里选调派出教育管理人员、院校业务骨干、专业带头人、优秀教师帮扶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不断缩小区域办学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