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化利用南粤古驿道 为乡村旅游开拓新途径的建议

2019-01-27 19:59:14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84)
麦淑萍委员的书面发言
——关于活化利用南粤古驿道
为乡村旅游开拓新途径的建议
  广东省迄今发现的古驿道及附属遗存有200多处,是广东2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和文脉延续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提出了“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等重要指示,对活化利用古驿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何让我省2277个贫困村中占60%以上隐藏在南粤古驿道上的村庄活起来,让丰富的古驿道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中焕发新的魅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优秀岭南文化,为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服务,为新时代广东精神注入新的元素,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为此,建议:
  (一)加强古驿道基础设施建设,尽量保留古遗存原貌,切忌“拆真建假”“毁旧造新”。古驿道大多是依山势、沿海河而建,古道上保留下来的村落历史及牌坊、庙宇、凉亭等建筑文化遗存和各类文化遗产历史价值高,一些地方打着新农村和特色小镇建设等旗号随意拆建,使有价值的古驿道遗存遭受严重破坏,而大多数古驿道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而远离市区,古驿道上的遗存物也大多被掩埋或毁掉了。开发古驿道乡村旅游,除了要完善沿线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和修缮好古道、古建筑等遗存。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整体美、神韵美,不能随意改变原有聚落与地形格局,要尽量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一致,保留其古风古韵特质,对故意或过失毁坏文物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议请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给予指导、帮助,提供有资质的古建筑研究、规划和修缮的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给各古驿道所在地政府参考,遵循 “原址、原貌、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 原则做好规划修建,也可以考虑试点进行,取得好的经验再推广。
  (二)利用古驿道开展优质民俗节庆及非物质文化展示等活动,鼓励青年回乡创业。古驿道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乐、戏剧及地方独特的民俗节庆文化非常丰富,一些地方为商业庆典或吸引游客举办活动,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又急于求成,使得活动内容简陋粗俗,有些甚至张冠李戴、面目全非,这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背道而驰的。利用古驿道开展民俗节庆及非遗展示、书画艺术展览等活动,要注重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体现艺术美与工匠精神,传承先人留下的活动形式和原有的文化内涵,确保文化遗存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传承,让人身心愉悦的同时有所教益。可请专业队伍精心制作古驿道文化宣传片,在中秋节、春节等节庆活动时播放,通过微信、微博广为传播,挖掘地方优质自然生态和文化遗存资源,鼓励吸引青年回乡创业,各地政府给予一定的资助,并在他们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支持。建议请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和省文联等单位指导帮助。
  (三)重视和加强学术研究、普及传播,做好古驿道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古驿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每一条驿道,都是一座文化富矿和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好好挖掘、研究和宣传,更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研究机构和专家队伍给予支持帮助。建议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组织大学、研究机构的跨学科专家认真研究,撰写古驿道的历史文化及相关的非遗、节庆民俗等专著,特别是挖掘研究名人名著,借助相关主题活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动漫或制作小册子等手段大力普及宣传古驿道文化,并可作为中、小学生国情、省情、乡情教育读本。
  各地政府可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古驿道建设,可采取无偿捐助和认建、认捐、认养、认管等方式参与,但对于出资命名、服务外包等方式应谨慎并有所限定,要符合文物保护、文化安全等相关法规。同时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因地制宜,建立古驿道文化馆或博物馆(也可支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兴建),征集当地历史文化遗存,把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新中国发展历程物品一并纳入,为研究古驿道文化、经济、民俗及生活、艺术等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让干枯的古村落复活再生,展现新时代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四)把古驿道打造成为有人文历史的新景点,记住乡愁的美丽新农村。岭南文化,源远流长。赵佗建立南越国传播秦汉中原先进文化,潮州、阳山和连州因韩愈、刘禹锡而形成尚科举、重师道的文脉,徐闻因汤显祖留下“贵生书院”而汇聚了全国顶级戏剧研究专家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广东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对当地文脉的传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西汉到近代,广东境内有籍贯可考证、有文集传世的文学家近1800人。研究在粤文化名人与南粤古驿道千丝万缕的联系,可寻根溯源寻找广东历史文化的“根”和“魂”,挖掘南粤古驿道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了解古驿道的前世今生,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岭南文化。因此,保护和活化利用古驿道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新农村人文景观,是开拓乡村旅游新途径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我们作为文化人应有的使命和责任。
  (发言者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无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