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广东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让优秀文化成为“广东基因”的建议

2019-01-27 19:59:29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82)
曾璇委员的书面发言
——关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广东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让优秀文化成为“广东基因”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总书记也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客观地说,2017年,全省各地财政部门为确保全省完成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年度目标任务做出了努力。据财政快报统计,2017年全省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为298.94亿元,全省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为271.78元,目标评价值超额完成115%。
  然而,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广东在文化事业投入、公共文化建设方面,还说不上“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方面,还有很大的可为空间。
  一、我省文化事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长年偏低,与达到文化全面小康还有一定差距,与我省经济强省地位极不相符。虽然2017年广东全省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已超过2018年人均250元目标,但对比兄弟省市,情况不容乐观。根据财政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达963元、上海为人均791元、浙江省则为人均282元。哪怕同为一线城市,广深文化投入也远低于京沪,广州人均仅为284元,不到北京的1/3,考核排名位列全省第一名的深圳,人均512元,也才是上海的64%,还远不能实现“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
  (二)文化事业存在突出短板,部分重点工程进展缓慢。根据《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到2020年,全省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必须全部达标。然而,目前我省各地仍有未建的“三馆”(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32个,未达标的“三馆”24个,有的县区甚至“三馆”全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列入《“十三五”广东省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的文化强省七大标志性工程中,广东人民艺术中心等5项重点工程,由于立项、调概等原因,总体进展缓慢,甚至有的资金、土地均未落实。上述问题表明我省文化事业还存在突出短板,亟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三)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粤东西北地区文化事业建设差距较大。文化发展区域、城乡间不平衡的问题,在我省格外突出。2016年粤东西北地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只有珠三角地区的76.97%。城乡文化发展呈二元结构,2016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21.4元,仅为城镇居民的1/5。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省财政每年安排1.125亿元资金,对全省15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低保人员基本文化消费进行补贴,让他们可以有钱买书、看戏,可是从2018年起,实施了数年的文化消费补贴计划被取消,把这块资金并入公共文化补短板中支出了,导致低保群众的文化消费亟待保障。
  此外,还有基层公共文化编制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也制约各地文化事业发展。
  二、加大投入,高质量建设文化强省的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补齐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短板。全面对照《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不仅应该确保2019年广东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监测指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更应超出指标,对标先进兄弟省市,向国际发达国家城市的文化支出目标靠拢。
  (二)做好项目预算,大力推动省级重点文化建设项目落地。建议把列入《“十三五”广东省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的重点工程——广东当代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广东文学馆项目纳入财政文化支出一揽子计划,以“三馆合一”的形式,或者其他可行的方式,加速启动立项、规划、建设,争取在1—2年内动工开建。广东画院新址项目和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应尽快完成相关的手续,在财政上予以保障,在用地方面予以落实。
  (三)增加对低保群众的文化消费补贴,让困难家庭的孩子看得了书,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议恢复针对低收入家庭的文化消费补贴,以每人每年300元的标准,以图书券、免费电影票等形式,增强困难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四)按常住人口比例增配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议创新机制增配文化人才,实现文化事业单位编制规模与服务人口以及场馆服务规模相匹配,如按每十万人配一名公共文化服务干部的标准,增加编制。
  客家古语有说: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这不仅是文化自信,更是一种对文化的珍视。在今天,这种珍视尤其可贵。我呼吁:广东要拿出追求GDP的劲头来追求文化事业发展,切实提高公共文化保障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应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广东基因”,流淌在每一个广东人的血液中,传承于每一代广东人的灵魂里!
  (发言者系羊城晚报社评论深度部副总监,经济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