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打造我省乡村振兴新动能

2019-01-27 20:00:06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76)
民革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打造我省乡村振兴新动能
  自2017年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田园综合体模式已逐渐成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口。田园综合体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的重要载体。
  一、现状和问题
  国家、广东省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放活建设用地政策,例如《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广东省全面推进拆旧复垦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广东省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管理办法(试行)》等,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
  2017年6月,广东省作为全国首批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省份之一,珠海斗门区岭南大地、茂名“好心湖畔”等入选国家试点项目,河源灯塔盆地田园综合体等列入省级试点项目。佛山市南海区、汕尾市陆河县成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建设项目。但总体来说,我省田园综合体建设才刚刚起步,存在以下问题:
  (一)土地问题成为建设瓶颈。我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占全省建设用地的40%,但全省农村宅基地的空置率在10—15%,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极其紧缺。加之,农民零散的地块,造成土地流转效率低、集约配置实施难,对田园综合体大面积的土地利用形成制约。
  (二)农民主体权益难保障。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尚未建立农民利益的保障机制,一定程度上存在非农资本侵占农民利益和农村土地的现象。有些承包企业虽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但大企业常对小农户设定一些“霸王条款”,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三)农业特色不够鲜明。目前大多数田园综合体更注重其房地产板块效益的最大化,农业和文旅业仅仅作为噱头,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现象。缺乏以具有地理标志的当家农产品以及名、优、珍、稀等品种为主题来融合三产,尚未发挥品牌集聚效益。
  (四)管理运营水平不高。大多项目缺乏系统、创新的运行机制,各功能板块的运营团队各自为政,统筹协调不够;项目建设缺乏专业团队、职业经理运营,导致项目难以落地;农民合作社成员文化程度偏低、管理水平不高,导致管理行为随意和经营行为混乱。
  (五)科技人才和文化支撑不足。目前高校、农业科研院所人员参与农业研发和科技服务力量不足,专家服务团队还不多,缺乏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此外,项目开发欠缺深度挖掘本土农耕文化,忽视文化艺术在农业景观化、村落景区化的作用。
  二、对策与建议
  (一)盘活土地资源,创新土地利用机制。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建设,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大中心城区“村改居”探索力度。二是以盘活存量低效建设用地为主,从改造旧村居与村居工业园、农村低效用地的拆旧复垦等入手,立足优化用地布局,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三是积极探索土地银行、土地股份合作、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等新思路,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二)坚持以农为本,保障农民权益。一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提高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大力推广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流转形成“保底收益+股份+利润分红”的模式。三是优先聘请本地村民,使企业与农民形成共享、共赢、共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四是通过产业振兴培育自我造血能力。
  (三)做强特色产业,延伸产业价值链。一是以地方地理标志产品为主线,做精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二是坚持文化传承,彰显广东特色,融入岭南文化的精髓,围绕古村落活化和美丽山水做文章。三是紧抓一小一老群体,增加互动体验,集聚人气财气。四是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事体验、科普基地、特色民宿、文化旅游、养生度假、田园地产等完美结合,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多模式盈利。
  (四)坚持市场主导,创新运行管理机制。一是健全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田园综合体治理机制。二是推出针对性的多元化金融产品和特色服务。三是设计适合的商业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创意,以精细服务取胜。四是建立平台式运作模式,引进专业技术、运营团队,最大限度提升运营效率和统筹能力。
  (五)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走协同发展道路。一是加强高端智库和学术论坛的智力支撑以及强化科学研究,走政校企行协同发展道路。二是发挥省市科协和行业协会的中介桥梁作用,做好农村人才服务和科技成果对接。三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四是探索建立以产业发展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