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整治“四风”老问题新表现的建议

2019-01-27 20:02:15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41)
陈惠溪委员的书面发言
——关于深入整治“四风”老问题新表现的建议
  “四风”是当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反“四风”已成为主流媒体网络的高频词。可以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多向往,对“四风”问题就有多厌恶。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6年来,面上的“四风”问题已基本刹住,但在高压之下出现了种种隐形变异、改头换面的“四风”新变种,增加了发现和查处的难度。包括“口号式”贯彻落实、“走秀式”调查研究、“忽悠式”服务群众、“怀胎式”项目建设、“机械式”文风会风、“疗养式”公费旅游、“拆分式”发票报销、“错峰式”收送礼品、“转账式”微信红包、“试菜式”违规吃喝等等,不一而足,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
  面对“老问题”和“新表现”,要以打“持久战”的坚韧,不松劲、不止步,不断创新思路、变换方法、升级手段,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坚决同“四风”问题死磕到底。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更应旗帜鲜明地正风肃纪,走在全国前列,保卫改革开放成果,巩固良好发展环境。
  为此,建议:
  (一)抓“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四风”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关键还是党员领导干部。既要注重从党政机关党员干部抓起,也要注重从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抓起,促使其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同时,“压力层层递减”的现象也不容忽视。有的基层干部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自己“不贪不占也不干”就可以当“太平官”混日子。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个。普通干部工作作风漂浮、办事不力,板子就要打到具体人身上,切实把压力从“关键少数”传导到所有干部身上。
  (二)抓“技术创新”实施“靶向治疗”。“四风”表现有变种,整治方式也要不断推陈出新,整治“四风”新变种,还得用上新技术。可尝试将大数据、“互联网+”运用到整治“四风”问题中。例如借助审计、税控、公安等系统大数据,收集问题线索,进行精准纠治,让所有披着“马甲”的“四风”问题无所遁形。可在服务窗口设置手机“扫码”评价,把群众满不满意与领导评价直接挂钩。也可在主要媒体和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发布纠治“四风”的信息,拓宽群众参与监督的绿色通道,营造全社会监督的舆论氛围。
  (三)抓“巡视督查”固化“指定动作”。针对当前“四风”问题由明转暗、隐形变异等情况,将深挖“四风”新表现作为巡视督查工作的“指定动作”。可灵活采取交叉互查、随机抽查、重点督查等方式,也可联合媒体记者组成“观察团”,走进党政机关和宾馆饭店,严查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值班缺岗等问题,让巡视督查成为反“四风”的一把利剑。
  (四)抓“反面典型”发挥“震慑作用”。用好通报曝光反面典型这个整治“四风”问题的“撒手锏”,发现一起查处整治一起,持续保持从严执纪、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可综合运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曝光,提高曝光频率,给党员干部营造一种“如履薄冰、处处自危”的浓厚氛围,逐渐形成大环境、大气候,发挥警示震慑和教育引导作用。
  (五)抓“深化改革”构建“长效机制”。整治“四风”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长效化的制度机制轨道上来。广东是最具有改革精神的,可通过改革的办法,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进一步破题,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比如办公用房、公车管理、公务招待、福利发放等等,要在中央政策规定的框架范围内,结合广东具体实际,在全省层面制定统一、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发言者系广州边检总站筹备小组负责人(正厅级),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