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31)
民进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助力我省乡村振兴的建议
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为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当作缩小地区差距的“平衡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加速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问题
(一)专业布局与设置不够精准,与市场需求不够紧密。在专业布局上,我省各地市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单独“农字口”的职业院校几乎没有,布点上“农字口”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突出,本科院校中“农字口”专业布点则更少。在专业设置上,同地区同类职业学校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设置单一和重复问题,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割裂。
(二)局限于开展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意识与水平较低。首先,职业培训是农村职业学校的短板,大多数农村职业院校还局限在开展学历教育,间接制约了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其次,开设职业培训业务意识不够强,2017年我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培训人数3.6万人,其中一年以上的仅为584人,承接职业培训的规模比较小,贡献度不高。
(三)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当前我省农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以学历教育为主,在培养层次上只限于中专和大专,导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稀缺。再加上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培养模式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等问题,造成了农村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不高。
(四)人才留不住,出现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由于我省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工作环境相对恶劣,认可度不高,就业机会较少,加上待遇薪酬较低等因素,农村县级以下偏远地区对新生代的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导致农村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留下来,出现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
二、对策建议
(一)强化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乡村振兴。一是农村职业院校要加快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培养,实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二是建立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培育体系,以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同步升级。三是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积极探索课堂与实训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四是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免费定向培养计划,着力解决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青黄不接、专业失衡的问题。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长期稳定地扎根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完善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服务乡村建设。一是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当地资源优势、职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相对接,灵活设置专业,形成层次化、立体化的培养目标。二是专业设置要推进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实行跨专业融合的专业集群建设。三是要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本科层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高涉农专业的办学层次。四是在专业设置上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缩短学校和企业对人才认知的差距。
(三)对接乡村经济,成为当地产业升级的孵化器,服务产业发展。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要突出地方经济发展,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乡土资源,开发农村现代课程,形成多元化的特色办学之路。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和优化专业结构。再次,农村职业院校必须以质量求生存,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围绕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办学,办出富有农村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格局。
(四)立足乡土文化,建立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文化服务。首先,农村职业院校可以加大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力度,鼓励教师投身乡村建设,开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乡村品牌文化建设。其次,农村职业院校还可以开展精准化“三下乡”服务,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再次,农村职业学校还可以集中力量组建农村文艺队,让农民自办文化,扶持文化能人,造就乡村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
(五)加大培训力度,培养“能工巧匠”,实现精准扶贫。一是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领军人物的培训,扶持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闯劲的农村乡村振兴所需专业人才。二是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面的培训,培育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加强专项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员,重点开展专项职业技能系统培训。四是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培训。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切合实际的技能培训,帮助其永久摆脱贫穷,实现精准扶贫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