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依托环境污染治理设施 建设公众环境教育中心的建议

2019-01-27 20:03:33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25)
民进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依托环境污染治理设施
建设公众环境教育中心的建议
  公众环境教育中心是社会大众了解、体验环保的重要场所,纵观公民环境素养较高的欧美日等国,以及我国的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政府都很重视并大力支持公众环境教育中心建设。日本有各类公众环境教育中心近5000个,香港特区政府利用屯门污泥处理厂,建设公众环境教育中心T·PARK,每天吸引市民络绎不绝前来参观、体验。
  当前,以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契机,全省垃圾、污水等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推动污染治理设施向公众开放,依托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公众环境教育中心,不仅可以提升污染治理企业的社会形象,还可以增进公众对相关企业的了解,科学全面认识环境保护,化解担忧,助力破解邻避效应,可谓一举数得,意义重大。
  一、当前我省利用污染治理设施开展公众环境教育尚存不足
  (一)向公众开放的污染治理设施数量少,比例低,地域分布不平衡,难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目前全省共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厂)130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50座,但是,经相关部门登记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污染治理设施仅有16座,且多集中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粤东西北几乎没有,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二)功能单一,多以单向介绍科普知识居多。目前已对社会公众开放的环境教育场所,多数只是介绍本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以及相关科普知识,配以引导公众现场参观部分生产环节和厂区容貌,功能比较单一。
  (三)与外界联动少,环境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多数环境教育场所坐等公众预约上门参观,鲜有主动向外界宣介,深居闺中,环境教育和德化功能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四)缺少正向鼓励机制和政策,污染治理设施企业开辟环境教育场所积极性不高。开辟环境教育场所,每年需要投入运维费用,这笔费用由企业自己消化。缺少正向鼓励机制和政策,除少数重视自身形象的企业外,多数对开辟环境教育场所积极性不高。
  二、建议
  (一)树立“污染处理设施—公众环境教育中心—育化一方人群”理念,制定相关规范,加快污染治理设施向公众开放步伐。香港屯门T·PARK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污泥焚烧发电厂,这里看不见烟囱,闻不到臭味,因为从设计开始,建设者就决心把它打造成一个公众环境教育中心,烟囱被包裹在行政大楼里,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精细的管理,解决了饱受病垢的臭味问题。T·PARK的成功经验表明,在现有技术下,把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成公众环境教育中心,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也正成为业界的共识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建议我省相关部门紧跟时代潮流,制定污染设施建设—运营规范,将公众环境教育内容纳入其中,使每一座污染治理设施都变成当地的公众环境教育中心。
  (二)增强情境体验,变单向知识讲座为双向互动交流,提高公众环境教育效果。充分利用现场优势,在一些生产环节以透明玻璃加落地窗的形式,让公众直接观看污染物处理过程,通过五官的直接感受,让参观者有触动,有感悟,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在自身硬件建造上,要尽量体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理念,使污染治理企业化身为环境保护示范企业。
  (三)加强与环保社团、学校、旅游业的联动,推动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成环境优美的观光景点。污染治理设施一般远离城区和居民区,绿化程度高,环境优美,加强与旅游等部门联动,创造条件,把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成环境优美的观光景点。
  (四)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激励政策,建立正向鼓励机制。将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成公众环境教育中心,让当地群众有体验环保的好去处,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和政策倾斜,调动污染治理企业参与环境教育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环境自觉。
  (五)结合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因地制宜建设环境博物馆。广州市越秀区在整治东濠涌过程中,修建了东濠涌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开馆八年来参观人次多达40万,社会评价较高。粤东练江流域、珠三角茅洲河流域、汕头贵屿镇等,是当前我省环境治理重点流域、区域,建议当地政府结合环境整治攻坚战,因地制宜修建环境博物馆,为当地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新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