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空港建设 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建议

2019-01-27 20:03:39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24)
民进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空港建设
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建议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经过长期努力治理,珠三角于2015年在我国三大重点区域中率先实现空气质量整体达标。然而,近年来珠三角空气质量出现了新变化、新问题和新挑战,完成国家下达考核目标遇到较大困难,亟需在新的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挖掘新的潜力。空港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区域空气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实施大湾区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加强空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大湾区绿色空港建设,对于支撑珠三角打赢蓝天保卫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一、形势与压力
  (一)PM2.5污染改善近年遭遇天花板效应。2013—2016年,珠三角PM2.5年均浓度由47下降至32微克/立方米,降幅31.9%,但2017年浓度又攀升到34微克/立方米,较2016年上升了6.3%。预计2018年珠三角PM2.5年均浓度仍将维持在33——34微克/立方米的水平。说明珠三角大气PM2.5污染改善已进入瓶颈期,遭遇“天花板”效应。
  (二)臭氧污染多年来未进入下降通道。2013—2017年,珠三角臭氧(以O3-8h-90per计)浓度从155升至165微克/立方米,五年间升幅6.1%,其中2017年较2015年升高了12.1%。截至2018年11月底,臭氧浓度较2017年同期又升高了1.2%。说明近年来珠三角臭氧浓度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未能进入下降通道。
  (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难以提升。2013—2017年,珠三角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介于76.4%——89.5%之间,未能突破90%的瓶颈值,意味着珠三角地区居民每年有超过1个月的时间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环境之下。截至2018年11月底,珠三角优良天数比例为84.4%,较2017年同期85.2%又下降了0.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还会进一步降低,未来几年,优良天数比例要突破90%,十分困难。
  二、问题与挑战
  (一)粤港澳大湾区空港密集且负荷大,大气污染物排放及影响不容忽视。珠三角陆地面积仅4.22万平方公里,但集中了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五个国际机场,2017年航班起降分别达到46.5、34.0、7.5、42.1和5.8万架次。此外,空港还存在地面保障车辆、作业机械、油库、接送旅客车辆等多种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我省对空港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监管工作相对滞后,亟需补足短板。
  (二)粤港澳大湾区空港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排放对PM2.5和臭氧污染生成具有重要影响。空港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这些大气污染物不但在排放总量和持续性上不容忽视,也是形成PM2.5和臭氧(O3)污染的关键前体物。
  (三)粤港澳大湾区空港大气污染物排放对空气质量改善具有区域性影响。空港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不但对自身和周边地区空气质量具有直接影响,飞机在起飞和降落阶段也会排放大气污染物,由于排放高度较高,会造成较大尺度的区域性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一)组织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在粤港澳现行合作框架机制下,设立科研课题,组织开展大湾区空港大气污染物排放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关联研究,为三地政府制定空港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空港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监管指引。委托专业机构研究编制大湾区绿色空港发展规划,提出珠三角空港大气污染物排放指南(或地方标准),研究相关立法工作。
  (三)研究制定空港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和管控措施。粤港澳三地共同研究制定大湾区空港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和管控措施,并进行跟踪评估。
  (四)开展监测和跟踪评估工作。按照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原则,建设大湾区空港大气环境立体监测网,建成后纳入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网,实时发布空港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状况,对大湾区空港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进行跟踪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