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点建议

2019-01-27 20:04:44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6)
李宝军委员的书面发言
——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点建议
  高水平大学建设最重要的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去年省政协会上,我用“国内一流教授”这个标准谈了高水平大学建设。今天,我用“国际一流、也就是世界一流教授”这个更高的标准再谈谈高水平大学建设。
  世界一流教授应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并且要同时在下面四个方面有表现:一是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有文章,还要能作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编委、主编,最起码是个审稿人;二是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有邀请报告、还要能作国际学术会议的主要组织者;三是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有位置,还要能当国际学术组织的理事、理事长、轮值主席;四是在国际科技奖中有名次,还要是国际科技奖项的主要完成人。
  这四个方面告诉我们,要成为世界一流教授,首先,必须要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文章,并且是标志性的。为什么?因为,只有当国际同行看到你发表的论文后,人家才会知道你做了什么样的原创性成果,才会向你发出邀请、请你作论文审稿人、请你做特邀报告,才有可能请你作期刊编委、主编,进而,才有可能被推荐到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甚至被提名为国际科技奖项的候选者。如果自己没有论文发表,人家请你审什么论文,人家请你做报告讲什么。自己连期刊论文都没有,谁会请你作期刊编委。
  问题来了,当下不是有人反对“以论文为重”的学术评价制度吗,为什么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还要鼓励教师发表论文呢,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近年来,我国论文发表的数量与质量逐年上去了,科技驱动创新仍显乏力,便将矛头指向了论文、甚至抨击论文。
  问题还出在、人们在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或学术腐败现象的揭露和批评中,多将其根源归咎于“以论文为重”的评价制度。
  在当今注重效率、竞争的时代,不能动辄以“十年磨一剑”、“板凳坐得十年冷”、“科学宽容失败”等泛泛之谈否定科研论文的量化评价。退一步讲,如果某个科研人员确实在潜心研究而一定时间段内又无论文发表,他在一定范围、一定考核期内按一定的考核指标也许暂时“不合格”,但十年之后真能磨出一剑,自然会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承认,获得更高的荣誉。
  科研不是因为容易而做,是因为太难而做。科研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过程。发表论文的数量是衡量科研工作者效率的标准,而发表论文的质量是衡量科研工作者水平的标准。
  做基础研究要解决科学问题,做应用研究要解决技术问题。基础科学研究的直接产物就是高质量论文,如果做基础研究的人不发表论文,用其它方法去评价基础研究中的创新成果,更容易滋生科研腐败,后果更加严重。
  建设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你的竞争对手是全世界的,所以,必须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一流大学付你钱是为了让你维护并不断提高它的世界声誉的。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发表高水平的、标志性的论文,也就是你的代表作。
  所以,我建议:在目前我省加大力度支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基金资助体系,加大对我省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经费投入,让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静下心来,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地球与环境等自然科学领域做出更多原创性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更多高质量的论文,从而使更多的学者成为国际一流教授,尽早将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华南师大等各大学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发言者系暨南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科技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