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导人才下乡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2019-01-27 20:04:48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5)
贺惠山委员的书面发言
——关于引导人才下乡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但毋庸讳言的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同时也是广东的基本省情和突出短板。粤东西北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无论在经济发展上,还是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都存在明显差距,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和农村加快发展是广东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从2017年以来, 国家下发了多份重要文件,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全省也正在认真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讲话精神,着力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
  一般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满足几个主要要素,即政策要素、资本要素、环境要素和人才要素等。而人才作为所有要素运转的核心,实质上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汇聚的焦点。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只有1690多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3%。广东的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抓住人才这个“牛鼻子”,全力推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振兴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一、广东乡村振兴存在的人才问题
  近四十年来,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广东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与集聚。总的来看,广东的发展对周边省份人才形成“虹吸”效应,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对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形成“虹吸”效应,而粤东西北其他中小城市对农村人才又进行了另一个层次的吸收。造成的结果就是,广东全省乃至全国顶尖人才汇聚在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省内各方面人才汇聚到其他城市,广大农村只剩下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尽管由于部分地区的传统思想比较浓厚,叶落归根的想法促使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建房,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衰落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乡村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人,更缺乏人才。
  二、关于引导人才下乡,建设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议
  引导人才下乡,首先要搞清楚人才要什么。广东的市场经济相对发达,人才的自由流动比较突出,行政干预等硬性规定不适合实际情况。只有让人才,尤其是年轻的人才想下乡、要下乡,才能真正破解乡村人才队伍的长期建设困局。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解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职业体面度。每年的行业收入排名,农林牧副渔基本都是属于最低的一类,与金融、IT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这就造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农业很苦,农村很穷,当农民很不体面。事实上,商务部统计发现,2017年农村网店有980多万家,从业人员有2800多万,这些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因此,要适应年轻人对于职业体面感的需要,引入最新的市场动向,与最新的产业结合,尤其是“互联网+”模式、创意农业、新型农业服务业等。同时,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让农村更美,更现代化,符合生态文明条件下年轻人的生活环境要求。
  (二)加强农村人才的职业化培养。农村的人才流动性相对城市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是宗族社会,另一方面是由于农业对技术和长期经验要求较高。建设乡村,要想按照城市的标准促进人员不断流动是不符合实际的,那么加强人才的技术技能培训就成为重中之重。培训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搞一次性,要注重与新技术新业态的结合。这方面可以参考美国,美国每一个农民背后,平均有8个社会化服务人员在支持,使得农业生产能紧跟市场动向,又不会因为散户生产信息不通畅造成较大损失。加强农村农业人才培训,不能只是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下乡,现代化农业服务业技术也要同步下乡。
  (三)推动与现代农业相结合中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目前,我省农业类学校的数量明显少于改革开放前,这是市场的因素决定的。从招生的角度看,当代青少年学生选择专业追求“高大上”,单纯发展农业类院校和农业类学科专业很难吸引大量考生。这就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以事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核心,大量培养与农业相结合的交叉复合型人才,使得职业的地域性界限模糊化,青年学生的选择多元化。这也需要政府进一步放开教育的自主性,赋予职业院校更多办学自主权,促进职业院校直面市场,围绕市场需要来订制化培养人才。
  (四)广泛吸引各方面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不能仅仅依靠本地人员返乡,还要吸引外来人才。本地人才的成长大都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与本地发展需要缺乏匹配度,培养人才也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加快乡村振兴,就必须引进外来人才。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直接点了八个群体:“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但需要注意,人才下乡,不能只依靠情怀,还需要激励措施。各种双创激励政策,城市提供的,农村也要提供,甚至标准还可以稍微提高,以体现政策倾向性。
  (发言者系广州岭南教育集团董事长,教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