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

2019-01-25 23:06:40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97、提案第20190097号
  案    题:关于应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
  提 出 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文教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经过千百年来发展与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与象征,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与历史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传承现状较差,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很长一段资源匮乏,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又受到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冲击,人们接触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与文化,使得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逐渐淡薄。近年来,我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但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公众了解以及受众面窄等问题,人民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意识还比较淡薄,社会各界还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导致目前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
  (二)非遗保护及传承存在技术滞后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对专业要求非常高的工作,而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手法传统、落后,技术手法多沿用实物封存保护和手工复制仿制的方式,且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在前期申报、非遗文化普查、名录体系建设等工作,存在着不深入、不全面、不真实等问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阻碍。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解决非遗保护及传承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缺乏非遗文化传承相关宣传
  纵观我国目前的非遗宣传工作,可以说还不够成熟,对于网络信息时代新型技术手段的利用还很不到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建设相关网站,有的即使建设了网站也是更新缓慢,得不到太多有用的消息与资讯。无论是多么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离不开宣传,只有通过宣传,才能使更多的人知道这一文化遗产,进而了解它、传承它、发展它。数字化技术在信息记录、处理与传播上的高效率和稳定性,能够弥补传统工艺传承周期长、传播慢和易老化风化的不足,使非遗文化可以更有效的永久性保存,更快速更广泛的传播到大众那里。
  (四)对现有非遗利用和传承发展不到位
  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使其发扬光大,传承发展下去,还能给该地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同时也会成为该地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对于提升知名度和形象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很多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利用上未能与时俱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特点,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影响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信息化大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技术参与传统工艺的保护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数字化保护作为信息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思路、新手段和新趋势,能够使传统工艺文化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最大化,同时为传统工艺开拓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并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
  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遗产的相关建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与存档
  利用数字档案信息存储量巨大、精度高、效果好、易于保存、复制和流传不易损坏的特点。建立集合声音、图像、文字、虚拟现实、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信息资源库,从多角度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非遗数据库,统一数字化保护的分类标准,使非遗文化可以更有效的永久性保存和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通过建立一个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的新媒体系统,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如:数码拍摄;二维、三维扫描;数字录音、摄像、虚拟现实、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等),以网站、动画、虚拟博物馆、多媒体出版物、游戏等传播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将文化研究的学术性和民众参与的大众性结合起来。在信息数字技术得到空前发展的今天,博物馆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成为一种崭新的应用平台,拓展了博物馆展示的空间和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消解了文化、行业、年龄的差异,传播更广泛、更及时、更有效。
  (三)通过数字化教学和创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年一代多认为传统工艺学习过程漫长,效益不明显而不愿意学习。数字化技术可以成为连接传统工艺与青年人学习兴趣的一座桥梁,同时大大开拓创作者的想象空间和表现手法,吸引着越来越多从业者,更好的传承发展了传统艺术。同时数字化作为新的设计手段,会影响到传统工艺美术审美理念的发展。在传统工艺美术中引入三维数字化技术,不仅在设计的手段上可以带来巨大的便利,势必在设计的理念上也会带来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