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提案第20190094号
案 题:关于以“去边界化”为抓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协同发展的提案
提 出 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下不同社会法律制度与关税区下的跨境区域合作实践,破除边境障碍,促进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和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是区域合作的首要前提。“去边界化”正是从消除边境障碍着手,促进要素流动与市场一体化的现实突破口。
粤港澳大湾区内阻碍要素流动聚集和产业关联互动的城市边界广泛存在,既有“一国两制”下的关境阻碍,也有珠三角9城市间的行政分割和地方利益竞争。因此,“去边界化”需要找准问题层次,从典型区域着手,以特定空间为载体,由点及面推进“去边界化”的空间协同过程。当前我省“去边界化”三种实践模式的主要问题为:
一、广东自贸区“先行先试”模式及问题
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在推进“去边界化”方面,一是享有“负面清单”政策自由度,可发挥制度创新优势。二是存在与港澳毗邻的边界效应,利于聚合三地要素优势。三是肩负成功经验的复制推广功能,在面向港澳开放领域的成功经验可进一步在大湾区建设中推广复制。
主要问题是,“负面清单”制度创新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深化改革开放动能不足,更需借助大湾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充分释放制度创新、聚合要素等综合优势。
二、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创新示范”模式及问题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示范”功能不仅在于创新要素集聚机制,还体现为创新空间整合模式,即充分利用穗莞深三市边界地区现有开发程度不高、空间连贯性较好、可供地资源较为充足的潜力和优势。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跨越三个城区,也需要消除招商引资、行政审批、土地流转、人才流动等方面的行政壁垒,“去边界化”问题突出,迫切需要城市间的合作共建创新模式。
主要问题是,一是与自贸区的创新资源集聚形成空间竞争关系;二是作为省级规划,在统筹规划和整合港澳科技创新资源方面存在局限性;三是需要与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实现对接。
三、 城市边界“产业外溢”模式及问题
珠三角城市边界地区业已出现的基于市场的产业集聚趋势,主要利用城市边界地区的廉价土地供给和地理邻近及交通便利等条件,以镇为单位建设跨市合作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扩散或配套协作,即“产业外溢”增长模式。如深莞惠边境地区,深圳制造业企业向周边城市转移,带动深莞、深惠边界地区增长。城市边界“产业外溢”模式,在探索“去边界化”实践中已积累诸多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对于处理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协调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空间关系上都是有益尝试。
主要问题是,规划层次较低、与相关的省级或国家级等上位规划对接不充分、园区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存在不同程度的粗放增长特征等,若不进行科学规划引导,也可能诱发新的边界问题,并演化成为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阻碍因素,故需将其纳入大湾区产业和空间发展整体规划中予以统筹考虑。
综上,大湾区“去边界化”既是一个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议题,同时也是一个促进要素与商品的市场一体化议题,涉及“一国两制”的基本制度、行政区分割、地方利益协调、国民待遇与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以“去边界化”为突破口,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协同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 积极谋划和推动大湾区城市政府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大湾区建设的主体是“9+2”城市政府,尽管城市政府的行政层级不同,但仍然需要搭建一个政府间的交流平台,以充分表达各自利益诉求、对话矛盾问题和探讨解决方案。因此,建立“9+2”城市政府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十分必要。此外,大湾区建设需要创新公共决策机制,扩大社会参与,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会组织、市民共同参与的大湾区政策协调体系。
二、发挥南沙自贸区对港澳全面合作综合优势,加快推进“去边界化”进程
应充分发挥南沙区的区位、环境和政策的综合优势,进一步落实简化过关手续、港澳居民在自贸区的国民待遇和投资优惠政策等,及在南沙建设“香港产业园(科技园)”和“澳门产业园(科技园)”各相关的配套优惠政策,吸引海外、港澳科技人员在南沙落户的优惠政策等。
三、整合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对接广东自贸区制度优势
依托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整合穗莞深港澳科技创新资源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将大湾区的高新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新(广州)知识城、港深创新科技园、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台,对接广东自贸区的先行先试制度优势,以落实大湾区建设规划为契机,高标准统筹规划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与高技术产业空间载体。
四、规划引导边界可持续增长模式,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传统产业边缘扩散,为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发挥规划引导作用,避免产业无序扩散,促进边界产业对接和协同发展,应尽早将目前城市边界地区的各类园区纳入统筹规划并与上位规划衔接,以互利合作为原则规划边界可持续增长模式,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和空间结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