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提案第20190070号
案 题:關於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大力推動建造業發展的提案
提 出 人:吴彩华(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大灣區內共有 9 個內地城市及 2 個特區,在這個「 1 小時生活圈」內,共有大概 1 億人口,在生活、建設、商機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益處。灣區中以主要大橋及鐵路連貫在一起,為建造業所帶來的機遇,就像一塊很大的餅,承建商必然能夠從中分一杯羹,也絕對是良性的競爭,相信在大灣區內所帶來的商機及發展是無可估計。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的承建商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內地市場,未來商機有肯定性的保證。根據 2018 年香港特區政府公佈數字,估計未來每年將會有 2 千 5 百億資金投入在私人發展及基建項目,機會處處,大灣區所帶來的商機,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建議:﹙一﹚以往香港承建商與內地進行建造工程項目之門檻相對較高,現在我們非常期望透過大灣區的幫助之下,緊密地與內地9 個城市,相關部門協商,爭取承建商專業資格互相認證,方便香港承辦商帶著現有之牌照並將其模式套入大灣區協辦工程。我們可以從建築項目策略、審查及監控、承建商互相認證,令承建商可以有良性競爭性,互惠互利。現時香港設有結構工程師、建築師、規劃師、產業測量師、工料測量師,及建築測量師等 6 項專業資格,已經在中港兩地互相認證十多年之久。大灣區內專業資格互認,還需要進一步的協商。再者,大灣區內城市必須先處理自己的評級,才進一步申請大灣區認證,為未來承建商統一級別制及大灣區內建造業專業資格互認做好準備。希望相關部門能夠聽取業界意見,緊密合作,令建築行業共同向特區政府及內地政府提出,並商討對建造業,以及對整個大灣區發展有利的方案。若果在不久將來可以取得共識,對於建造業來說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倘若香港與國內的建築標準互認,使用統一化標準建築行業技術,大力推動大灣區內建築業機構合作,提高建築市場兼容性。
﹙二﹚大灣區是發達港口,具有「環抱海灣」 的地理優勢,建造業可透過大灣區連接及加強改善地方基建。廣闊的經濟發展機遇,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心臟」 和「一帶一路」 的主引擎,共建經濟機遇。建造業在「一帶一路」 發展中可負責內外重要建設項目,通過對接「一帶一路」 提議,廣闊開拓建造業巨大發展空間。此外,還帶動傳統製造業﹑ 高技術產業及創新產業,同時可發展現代化服務業及國際水平的金融服務業﹔ 香港作為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可成為金融中心指數日漸上升的深圳及廣州的榜樣﹔同時作為大珠三角﹑ 金融﹑ 航運﹑ 貿易的中心圈,建造業是其基礎,
可借力發展經貿﹑ 科技﹑ 教育﹑ 文化﹑ 旅遊﹑ 生態產業,將既有香港成功模式套入,推動各地城市持續接洽發展。灣內擁多個發達城市群,極具國際影響力,各個區域揚長補短,持共同理念,各展所長,借建造業提升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發揮協同效應,共建經濟機遇。
﹙三﹚人力資源不足是世界各地及各個行業都面對的問題,例如香港建造業工人亦出現老化的現象,需研究更多方法去吸引及留住人才,例如完善基建﹑ 生活環境﹑教育機會等;同時,促進中港人才共享,交流互動。以香港為例,香港的前線建築工人必須是香港本地居民,不能輸入外勞,這一點無疑會對建造業構成一定壓力。現時香港建造業正努力進行改革,更加強安全工地工人保障及福利,從而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建造業,近年參與前線培訓的年青人的確越來越多。另外,建議簡化港澳通關手續,拓展跨境人才通行,以便加強監管及協調合作,營造更開放﹑包容﹑ 和諧的社會文化環境﹔ 加快推出高質人才落戶﹑ 住房保障﹑公共醫療,推動粵港澳三地資源共享,建立宜業宜居的優質生活環境﹔ 搭建各個區域建築人才交流平台,促進中港人才共享,跨區域﹑ 跨行業交流互動,優化配套,可以讓各類建築人才互補,實施人才協同發展計劃﹔開放灣區高質國際教育網絡,深化灣區教育合作,聯合培養多樣化知識型﹑ 技能型﹑ 創新型等多樣化人才﹔ 例如建築行業訪學,學生交換項目,展示我國建造業發展潛能及未來機遇,吸引新生代。給學生們在踏出社會就業前一個體驗﹑摸索的機會,發掘新一代潛力人才,維持行業生命動力,防止行業老化。
﹙四﹚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中心,擁大量成功建造業經驗,承建商其既有資格未被認可。故此,非常期望並建議可以充分利用香港獨特優勢,以香港成功模式套入大灣區。香港建造業在管理及人才培訓方面,做得相對出色。現時香港有建造業議會,香港建造學院及職安局,提供管理及協助質量上的培訓,有效地改善工人工地安全,提供安全工地環境。這樣便能控制成本,風險管理,提升自身競爭力,減少工程出現再造或拖延的情況。相較於內地建築成本相對較低,故能以「量」取勝,香港承建商優勢在人才管理、架構,以及較先進的培訓,以「質」打造一條通往內地的大道。改變過往工程一般傳統,使用創新科技模式BIM(模擬建築三維效果的軟件技術工具),加快設計、建造至運作的程序,縮減人力及其他各方成本,緩和人力資源及工人老化問題,減低日後真正建造時的變更與風險,亦可減少超支和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