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提案第20190046号
案 题:关于大力培育和发展我省住房租赁市场,创新社会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的提案
提 出 人:民建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综合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广东省外来人口多,房屋租赁市场活跃。随着"大湾区"经济核心区域逐步发展,租赁住房和人才公寓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大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增加租赁住房供应,改善村居环境,提高区域基层治理综合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住房租赁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租赁市场供需矛盾突出。长期以来,房地产市场存在"重售轻租"的情况,导致住房需求失衡。一是商品房价格在近几年迅速攀升,空置率偏高(包含自持空置),小户型、中低档商品房供不应求。二是保障性住房补贴补助发放门槛高,人才公寓数量少、需求大,保障性住房服务覆盖面小,不能有效满足应保尽保。三是低端廉价出租房多,缺失生活配套,不能满足现代人寻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四是闲置或低端产业园区多。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法落后。就当前的住房租赁管理体制而言,各行政管理部门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基础上各自开展工作,不同的部门针对同一人、屋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导致住房租赁市场管理力量分散,出现管理"盲区"。
(三)诚信体系建设滞后。行业发展程度不高,从业人员无法提供专业化服务;发布房屋租赁信息的渠道多样;虚假房源诱导消费者;合同使用不规范等现象屡屡发生,引发信访投诉居高不下。
二、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困难
(一)"人屋"信息采集难。来穗人员数量大、构成复杂,部分人员不办理租赁登记备案;出租方通过网络发布住房租赁信息,或层层转租,或通过银行、微信、支付宝等转账交易,行政管理部门难以获得相关信息并进行有效"人屋纳管"。
(二)消防安全隐患突出,治安问题严峻,违章建设屡禁不止。出租屋"三合一"、"二合一"场所普遍存在,各种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城中村情况复杂,违法犯罪活动较活跃,更是违法犯罪分子侵害的目标场所。同时城中村违建、加建、改建现象屡禁不止。
(三)租赁市场乱象丛生,违规成本低、处罚难。一是"20+N"年等合同五花八门,却无法保护承租人合法利益。二是改建老旧工业厂房或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租赁房屋形式多样,却无统一管理标准。三是"租赁贷"等长租公寓金融风险初见端倪。四是租赁双方"打游击战"抵制管理,执法工作难以推进。
三、大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创新社会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出台扶持政策。一是加快出台住房租赁管理细则,为专业租赁经营机构拓展市场提供标准化依据。二是加强综合服务功能,建立政银、政企合作平台,逐步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多层次、多方式的住房租赁金融服务。三是结合"放管服"改革,对企业新建或改建租赁住房项目、工商登记、租住人员管理等方面实施并联审批,开通"绿色通道",出台激励和保障措施。大力扶持专业经营机构,结合拆违工作,以打造"特色乡村小综合体"为目标,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对乡村进行整体改建、整体出租运营,提高农民租金收益的同时实现一揽子解决农村消防安全隐患多,环保和治安管理难的问题,促进行政职能部门基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提升基层治理实效。
(二)发挥国有住房租赁经营公司优势。由国有住房租赁运营公司牵头开展旧厂房改造,利用国资系统的土地以及集体土地上资源,建设"只租不售"的租赁住房;通过改建、新建、收购库存国有商业物业、以及整合农村租赁住房等,多渠道筹集房源;联合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企业等住房租赁企业协同发展。
(三)创新监管服务机制。一是建立出租房屋预备案制。实现对出租房屋的主体资格核查,对不符合法规和政策的房屋不予登记,不予上市,同时对合法进入租赁市场的房屋进行信息录入和数据统计,防止非法租赁,减少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可实现"有租就有税",有效防止国家税费的流失。二是建立"人+户+屋"管理模式。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住房租赁的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四标四实"成果,由公安部门牵头在进行暂住人口登记、社会治安管理等工作时,同步对出租房屋信息进行审核,积极探索住房租赁管理与派出所的"房户合一"管理,为综合治理、公安实战、服务群众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明确村两委对农民自建房出租登记备案的主体责任。四是建立"租赁机构黑名单制度",以"政银合作"为平台,引入银行征信,加大诚信体系建设。对租赁机构及个人的不良行为和不当行为实施诚信扣分管理,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租赁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措施,从源头上消除"隐租群体"。
(四)优化保障住房政策,拓展保障方式和受惠面。完善"租补售"相结合的人才住房保障策略;建立储备机制,打造筑巢引凤的人才引进优势。
(五)推进基层联合执法队伍建设。一是确保执法人员数量;二是整合执法力量;三是制定联合执法制度。加强基层执法环境,确保基层治理工作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