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落实惠台措施,推动粤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提案

2019-01-26 03:59:32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123、提案第20190123号
  案    题:关于进一步落实惠台措施,推动粤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提案
  提 出 人:台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国台办与国家发改委根据中央的对台工作重要精神,在今年2月28日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惠台31条")。广东省政府也于7月26日发布《关于促进粤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粤台48条")。随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也陆续发布各地"惠台措施"。据了解,系列措施出台有力促进了台湾企业到大陆投资的意愿,今年前三季度台企对粤投资有所增长。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全面推进,我们认为,进一步加强粤台两地的科技交流合作不但是做深做实"惠台措施"的着力点,同时也是借力台湾优势技术力量、助力大湾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然而,目前粤台两地科技交流与合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惠台政策的发布与宣传不到位,两岸存在信息沟通壁垒。惠台政策的发布和宣传不善于用台胞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不善于使用新媒体手段。惠台政策在岛内被负面解读,宣传效果不理想,台商投资失利或合作失败案例被夸大报道和渲染,影响企业来大陆发展的信心。惠台政策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在没有一站式政策咨询服务的情况下,台胞获取惠台政策信息、享受政策的便利度不够。
  二、两岸经济体制差异大,科技交流缺乏互信机制。两岸经济体制的差异,导致了台资企业在粤投资存在思维模式、商业习惯、运作模式、营商环境、诚信体系等方面的不适应,加大了台资企业在粤投资潜藏的法律风险与隐性成本。
  三、台资企业在粤自身资源有限,影响企业成长发展。台湾部分行业领域在全球占据技术优势,同时在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科技研发国际化分工合作、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经验方面也有优势。这些企业有意愿与大陆开展技术合作或投资,但因缺乏直接有效的沟通渠道和途径,来大陆投资与合作信心不足。
  四、深入岛内调研少,惠台政策与台湾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切合程度较低。台湾中小企业是我们争取融合的主要对象。但据台湾岛内的"中华两岸科技交流促进会"提供的信息,大陆政策优惠(土地、税收、海关等政策优惠有利于大型企业)并不是台湾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观念机制、市场发展和产业环境才是决定他们进入大陆的最根本因素,但这几个要素对他们而言却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
  五、已有惠台政策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导致可操作性不强,管理缺乏规范。目前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台举措,这些措施在执行时陆陆续续暴露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一些措施受现行制度限制无法执行;一些措施缺乏宏观规划,导致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一些措施不够严谨,在实施中被"钻空子",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多个涉台部门都在研究,但各自为政、重复性劳动过多,缺乏合力、系统研究并推进改进的力度有限。
  截至2017年12月底,台湾约有147万家企业,中小企业占了97%,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科技企业,在大陆相继出台惠台措施后,激起台湾科技企业与大陆企业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强烈愿望,但以上五点问题严重制约了两地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我们认为:架通两岸对话和互动的桥梁、消除信息沟通的屏障,进一步解决好法律、政策制约和合作诚信问题才是两岸交流融合的基本保障。
  为此,我们建议:组建由台办领导下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一站式为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平台。从两岸科技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咨询机构吸纳专业人士加入平台团队,并发挥以下功能:
  一、建立统一的政策发布、咨询及办理平台。加强与各类涉台政府部门、组织的协调整合,开设一站式台胞服务窗口等方式,提供各类惠台政策发布、咨询及相关事项的办理服务,为台湾同胞提供大陆发展资讯、实习就业岗位等信息资源。
  二、加强对岛内惠台措施的宣传。创新宣传渠道,善用新媒体手段如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台胞服务热线等多渠道宣传;创新宣传手法,使用台胞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生动方式直接面向岛内民众宣传;多运用机构成员中的台胞资源,实现"以台引台""以台辅台""以台教台"。
  三、聚焦两岸科技经济交流,发挥平台作用。一是负责收集、筛选两岸科技成果和商品化技术并促进交易转化;二是负责交易规则制定与落实执行;三是对两岸政府法律和政策进行梳理,避免法律和政策风险;四是组织两岸科技交流的论坛、博览会、商贸活动等,协助两岸的互访交流和调研考察;五是引荐台湾优秀科技型企业来粤投资,为两岸企业合作融合牵线搭桥。六是协助粤台两地人才交流。
  四、系统跟踪研究惠台措施的执行反馈,推进落实惠台措施的落地。一是开展岛内民意民情的调研,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收集惠台措施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惠台措施的修订和改进,避免出现政策"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况;三是系统研究涉台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涉台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