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提案第20190114号
案 题: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提案
提 出 人:台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
内 容:
从2015年到现在,新能源汽车增量经历了从商用车到物流车再到乘用车的阶段。预计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达到200万辆,存量超过500万辆。广东省广州市是国家批准的首批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群)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约5万辆,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7706辆,相较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有一定产业差距。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缺乏具体的落实细节。相关管理条例只停留在纲领性的引领层面上,缺乏具体的实施操作办法和落实细节。对于发展规划的执行和发展目标的实现,缺乏明确的落实主体和考核制度。
二、本地产业规模较小。2017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79.4万辆,同比增长53.8%,产销量继续领跑世界。广州市乘用车销量占全国乘用车销量约10.8%,但新能源汽车产量只占全国比例约1%,相比差距明显。
三、核心技术研发不足,产业配套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比亚迪、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均已完全掌握“三电”(动力电池系统、驱动电机、电控系统)核心技术。而广汽集团的动力电池短板未有理想进展,成本较高、充电时间较长且续驶里程不足。
四、充电设施大规模建设仍然存在难度。停车场地物管配合度不高、建设用地落实难、企事业单位积极性不高等,是制约充电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也是全国各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此外,国家充电设施标准规范有待完善,充电设施通用性和开放性有待提高。
为此,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专业部门作用,加大政策扶持。构建财政补贴资金运用监管体系,有效管理补贴资金的使用、调配、监督和效用评估,保障补贴资金的灵活性和公平、公正、公开。筹建新能源汽车大数据采集中心,既可以对安全事故进行监控,也对城市交通规划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扶持产业链发展,积极引进外资、合资项目。一方面对内资产业链的扶持政策要长期稳定,让整车厂和供应商形成稳定预期,不会为短期利益盲目过大生产投入,将精力更多投入在研发环节,提升核心技术水平,增强抵御外资冲击的能力。另一方面希望可以重点引入一些技术能力较强的外资、合资新能源整车、零部件项目,打造全国范围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中心,这样可以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逐渐形成工程师红利,最终转为成技术扩散效应,带动产业发展。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园区,逐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争取在未来5-10年,能够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三、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补贴。 新能源行业还属于早期发展阶段,更多的应用还是在商用车领域,消费者对乘用车的体验感普遍不高,还未形成真正技术成熟的新能源私家车产品。在这个阶段,盲目补贴消费端并不能真正改善新能源车的技术和质量。因此建议加大对先进技术的补贴力度,补贴要体现出差异化,对同类产品中参数较高或符合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车型加大补贴,降低低端新能源车补贴。
四、多管齐下,破解汽车充电难问题。一是进一步形成政策合力。利用好现有公用场地设施,加大公共桩建设,私人桩建设要落实好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全部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的要求,加大对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增加运营环节补助金额。二是鼓励支持企业在标准、技术方面加强创新,加快大功率充电、智能充电、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和示范应用,实现即插即充即付;推动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的能量互动,有效平抑电网峰谷波动,提高电网运行效率。三是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鼓励多种途径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充电桩建设;支持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实现车桩协同发展。
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宣传推广,引导消费。地方政府需要对消费者进行科普,排除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误区,可以采用提供试用场地、科普讲座、策划新能源汽车省内旅行等活动的形式来引导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建议举办新能源汽车展览会,展览要全方位覆盖节能汽车、环保汽车、纯电动 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以及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充电设施等产品,邀请国际知名汽车企业、零部件和充电设施供应商、代理商参展。展示前沿科技和技术成果,推动行业进行信息交流和经验总结,提供一个优质、专业、有特色的国际化平台,助力节能汽车、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商业化、规模化,促进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