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提案第20190112号
案 题:关于加快构建先进标准体系 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提 出 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承办
承办单位:省市场监管局
内 容:
标准是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省整体筹划推进标准化战略,质量和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省的标准化工作与经济地位还不相称,存在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个别行业主管部门的标准化意识与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不相适应。主要是对标准化作用的认识不深刻、重视程度不够高,在推进本行业、本部门标准化工作中,存在上热下冷、冷热不均的问题。
二、质量供给层次与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产业整体层次和产品优质率仍然不高,中低端产品占比仍然较大,自主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仍有待提高,质量安全事故和纠纷时有发生。
三、先进标准体系建设与我省产业发展步伐不相适应。质量和标准化法规体系还不完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高新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准化水平还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体系建设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现代服务行业标准化工作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对标国际一流湾区,我省的交通运输、现代物流、商贸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技术标准研制明显滞后。在推动服务业技术标准和争取中央有关技术标准项目立项方面,没有形成合力,没有产生持续有效的成果。
质量标准是和平占有市场最有效的武器,“得标准者得天下”。为加快构建先进标准体系,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我们建议:
一、凝聚共识,形成共同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合力
加强标准化工作宣贯,充分发挥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形成全省各行业各部门的良好标准化工作氛围。突出政府主导制定标准广覆盖、保安全、兜底线的作用,强化政府政策措施、地方法规与标准的有效衔接,形成协同推动标准化实施的工作合力。
二、立足广东产业特点,加快建立与现代产业相适应的先进标准体系
科学规划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管理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发。加快制定实施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加快实施新产业新动能标准领航示范工程,探索建立新兴产业标准“直通车”机制,加强新兴产业领域标准前瞻布局。深入实施“标准化+”行动,加快工业基础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推动在工业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构建与我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业标准体系,重点在公共安全、交通物流、商贸旅游、信息教育、文化养老、医疗卫生等领域,推动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制定一批国际级、国家级服务业技术标准,提高我省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抢占行业话语权。
三、推动新型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标准创新体系
在技术创新活跃,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的领域,重点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区域性社会团体,制定填补空白、提升水平、响应需求的团体标准。结合产业集聚的特点,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快速响应创新和市场需求,鼓励企业制定、公开和实施高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探索将技术标准创新纳入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考核体系,推动标准、科技、产业协同发展,在重大科技专项、重点行业、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大力推广科技创新与标准“三同步”,强化标准化对产品研发的指导作用和产业培育的引领作用,推动科研成果通过标准快速转化,以标准化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产业化。
四、加快标准提档升级,大力推进广东标准国际化
争取更多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或对口单位落户我省,鼓励具有技术优势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事业单位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研制,推动我省优势产业技术标准的国际应用。加快国内外标准接轨,加快转化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提升国内外标准一致性程度。大力推进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逐步消除国内外市场产品“质量高差”。深入实施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推动广东标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的转化或互认。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标准、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共享,推动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标准融合,逐步缩小区域间质量技术标准水平差异。
五、推进标准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先进标准有效供给能力和质量
加快推进《广东省标准化条例》及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推动相关法律法规涉及标准化内容的更新。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地方标准制定工作流程,改革公共服务地方标准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先行先试标准领跑者和排行榜制度。进一步推广电子商务产品标准网上明示、鉴证制度。设立省标准化工作咨询委员会,构建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高级智库,加强对标准化业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队伍,为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