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提案第20190111号
案 题:关于完善乡村风貌管控机制,打造我省特色美丽新农村的提案
提 出 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综合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内 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培养乡村传统建筑名匠。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及近期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将“提升村容村貌”作为重点任务,提出要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但从调研来看,当前我省各地乡村风貌管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当前乡村规划设计对乡村风貌保护与提升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有乡村规划体系对乡村风貌建设的统筹指引欠缺,即便有些涉及到了风貌的内容,也基本是整体层面的风貌控制,深度是远不够的。大部分乡村现有村容村貌相关策略及管理规定大多是村庄规划建设方面的通俗总结,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工作缺乏技术性指导。部分地区虽然有相关设计导则和技术指引,由于对文件编制质量不高指引不深,导致农村风貌整治几乎等于粉刷白墙、贴贴瓷砖,千篇一律,未能体现地域特色,缺乏内涵。
二是乡村风貌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管、引导和保护。农村住房建设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管理模式粗放是乡村建筑风貌混乱的主要原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些乡镇、部门对于村民风水迷信、独占土地不肯退让等矛盾纠纷难以劝说,没能积极协调,对于违建乱建的查处力度不足,执法力度不大,缺乏敢于公示、曝光、打击违建的决心。
三是建设实施的专业人才欠缺。乡村风貌的保护与提升需要具备较高管理水平的管理人才。而实际上乡村建设实施水平参差不齐,民间的施工团队在责任心、技术水平、建设质量方面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农村建筑工匠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管理,大部分乡村建房都是村民自己筹集建材请乡土工匠来建造,缺乏技术指导,风貌保护与提升的内容不容易落实,对于历史建筑、特色建筑等特殊建筑类型,更是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来处理,一些具有特色的民间工艺更是已经失传。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现有工作基础,建议进一步完善我省乡村风貌管控机制:
一是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推广乡村设计。借鉴浙江省实施“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设计)—农房设计”规划设计层级体系的成功经验,推广乡村设计。建立符合各地特色的“县域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乡村规划体系。围绕村庄规划的实施落地开展村庄设计,按照村庄设计确定的风貌特色要求进行农房设计。同时,细化规范指引,进行分类管控。建立各地的指导蓝图和建设规范,指导当地乡村建设。
二是构建全过程的乡村风貌管控机制。全面健全规划设计、报建、审批、验收等全过程的管控机制,县、乡、村层层监管,统筹发力,提高整体管控水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提高乡村规划与农房设计质量。推行乡村规划备案审查制度,对已完成规划进行严格把关,对编制质量较低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深化完善,切实防止盲目照搬照抄、规划手法雷同等现象。加大宣传力度,详细向村民说明图集的用途、推广目的及图集上房屋的造价等,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奖励制度,确保发挥图集的作用。
提高农房建设报建审批效率。落实国家放管服改革,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建立农房联合审批、村级代办员制度,通过联合审批、集中审批、联合验收等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建议适当下放权限,委托镇街人民政府审批发放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证,由村级代办员统一组织本村报建材料上报镇(街道)审批。建立健全农房审批联合会审制度,依据乡村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进行联合初审、联合现场踏勘、集中审批。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报建意识。
加强对乡村建设的监督管理。对无证施工建设、超层超面积建设、影响乡村整体风貌等行为,给予依法查处甚至拆除。将违建情况纳入诚信体系,对因不作为导致违建现象严重的各级领导建立撤职处理等责任追究机制;由国土、城管、建设、村委四方验线、城管验槽、委托第三方规划验收,管控住农房设计风格和依法依规建设。
建立长效的考核和评比制度。推行“以奖代补”,各级安排的财政补助资金,实行竞争性分配,由各地申报建设项目,或先行实施,验收合格后再“以奖代补”,对各类破坏风貌的建设项目不予发放补助资金。
三是加大特色工匠引入和培养的力度,发挥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作用。建议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开办乡村工匠培训专业,纳入政府学费补贴体系。建立乡村工匠的培育、认定、命名制度,使乡村工匠成为令人尊重、收入相宜的本土技能型人才,成为传承乡土技艺、弘扬乡土文化、助推乡村复兴的重要本土力量。同时,充分利用各行业协会所掌握的丰富资源,定期组织一些设计下乡、设计评比等活动,挖掘本土特色建筑工匠的潜能,建立乡村地区和城市技术人员的联系,促进乡村地区传统风貌与现代化建设的统一协调。搭建各地乡村工匠管理平台,录入有关人员的信息,建设各地建筑工匠数据库,进行动态化管理。此外,推动本土化设计。发挥村民的自主能动性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由行业协会组织和指导,推行现代建筑本土化、传统建筑现代化、建筑用材本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