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文化为媒,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提案

2019-01-29 04:46:41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190、提案第20190190号
  案    题:关于以文化为媒,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提案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文教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
  内    容:
  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香港、澳门、广东与国家发改委共同签订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协议》明确提出,粤港澳三地要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要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是大湾区交流合作最重要的无形力量,更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一个核心元素,文化融合就是大湾区经济合作的“润滑剂”。如何利用文化媒介,助力大湾区融合发展,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文化为媒对助力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升湾区人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形成合力。岭南文化是大湾区合作的桥梁与纽带,更是大湾区融合的灵魂所在。广东作为岭南文化最重要的一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可发挥历史特色,设计精品线路,充分利用好大湾区一小时交通网络的优势,吸引港澳居民赴粤,切身感受内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文化认同,形成合力。
  二是有利于提升湾区整体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大湾区软实力的核心元素,如果三地淡化竞争,谋求合作,讲究跨界融合,湾区必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群,可有效解决目前湾区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三是有利于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粤港澳地区同属岭南文化区域,以文化为媒,打动人心,实现民心相通,共同打造优质的高品质生活圈,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势必成为向世界彰显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示范区。
  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香港部分民众价值观的背离。据香港珠海学院民意与民调研究中心进行的“港青国家融合指数”研究表明,过半受访青年不认同陆港融合理念。近几年,香港“港独”势力渐长,矛头直指“一国两制”。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粤港澳三地文化资源丰富,但却未能得以充分利用,没有形成共同的文化品牌。与文化最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创意产业等并没有做好“文化”的文章。从产业结构看,处于文化产业链下游的文化制造业在整个产业格局中所占比重过大,而处于文化产业链上游的“研发创意”等文化服务业比重过小,严重影响产业内部结构优化。
  三是文化交流平台不足。主要体现为:规模小,文化交流的活动场次、参与人数及社会影响力十分有限,作用难以发挥;范围窄,文化交流活动局限在文化团体、精英群体方面,对广大民众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较小;机制体制缺失,政府组织的活动较多,民间推动的较少;交流活动未能形成常态化、品牌化。
  三、对策与建议
  (一)以民族文化为媒,助力凝聚力建设。
  一是三地要配合中央政府准确宣传“一国两制”的真义,增强居港国人的国家意识和凝聚力。二是三地联手,积极利用舆论阵地,不断揭露有组织、有预谋的反中乱港阴谋,解决香港迫切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三是三地开展联合基础教学教研活动,大力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
  (二)以文化交流为媒,打造各类各层次交流平台。
  一是围绕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文化创新示范区”。二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三地联手开展主体多元化与平台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活动。三是三地联合举办青年训练营、培训营、学术论坛等活动,形成长效交流的专业平台和品牌。
  (三)以文化产业联盟为媒,充分挖掘三地共同的文化资源。
  一是要大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联盟,通过设立基金、会展、各文创园区等形式节约成本,共同发展。二是搭建好联盟、协同创新平台和政策优势,吸引全球高端文创人员和团队聚集在湾区,提升整个城市区块的公民文化素质。三是奉行“共赢共享”理念,通过优化通关及税务制度、完善行业及基础设施的对接标准等途径,打造大湾区国际文化旅游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