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提案第20190173号
案 题:关于粤港澳加强合作应对自然灾害、加强防灾备灾的提案
提 出 人:梁颂衍、陈华强(共2名)
分 类:环保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应急管理厅,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民政厅,省红十字会,省交通运输厅,广东电网公司,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港澳办
内 容: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即将出台,未来大湾区将成为继美国纽约都会区、美国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都市圈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GDP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0万亿元,人口达6,600万。如何保障大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是大湾区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大湾区的核心区域位处珠江三角洲地区,台风为华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随着近年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出现次数增加,自然灾害频繁。加上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蓬勃,地区高度城市化。四十年来改革开放带动城镇群快速增长并向乡郊扩展、加上人口剧增以及工商业发展。使珠三角地区面临一系列的生态和地质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地资源退化、不透水层增加与城市热岛效应、洪涝灾害、咸潮、以及地面沉降等,已经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城市不透水层与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每当遇上风灾水灾时因城市生态系统问题今灾害产生的破坏特别严重。
最近两年的特大风灾对粤港澳地区做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及人命伤亡。因此,本人提案建议粤港澳三地加强合作,完善应急机制及协同规划各项水利建设,应对自然灾害。同时,应加大城市规划及基础设施中对环境的保护、并投放资源,做好防灾备灾的各项准备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建设,及大湾区各市人民的生命财产作出有力的保障。
建议:
1.粤港澳大湾区内珠江流域面积广泛,且常受洪水和风暴潮的威胁。珠三角地区洪灾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珠江的西、北、东江中下游,区内有广州、深圳、珠海、肇庆、佛山、江门、中山、澳门和香港等30多个大中城市。特别是澳门珠海等城市位处西江出海口,天鸽、山竹等台风加上风暴潮,对澳珠低洼地区造成严重破坏。现时各市均提出了各项防灾救灾预案,但各地区各有独立的管理范围及防护系统,要达到最好的防洪作用,特别是顾及整个流域的安全,一个统一的抗灾统筹机制将可减低各地区水灾的危害。每当遇到灾害时及早组织区域性的联席会议共同对应。并统筹各地区防御水利设施的运用,利用大数据作出全面分析及时发布指今,共同应对灾害。
2.在可见的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人员交流方面越趋紧密,现时港澳与内地在台风的分级以至风暴标准均不同,如何制定统一清晰的标准将有助大湾区的防灾备灾,因此粤港澳三地应加强合作,在风暴、极端天气、灾害预警等应加强数据信息交流协调,互相通报监测数据,并设立统一的预警发布机制,今区内人民及早了解风暴情况以作出预防。
3.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应及早制定涉及水患的治理规划方案,连续经历两次特大风灾之后,澳门现时亦正在筹备建设防洪闸及加高提围,与此同时,各地亦相应推出防洪设施,建议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全盘统一媒划、防灾设施互相呼应,加大协同作用。各设施的建设同时亦科学论证,减小重复建设。
4.防灾备灾,面对自然灾害的日益增加,应加强市民对防灾的宜傅教育培训,包括应加大学校对减灾和应对灾害的教育。定期举行防灾应变演习。在过去澳门两次应对特大风灾的经验总结,有预先准备的抗灾救灾的成效有很大分别,特别是每年风季来临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如固树木、修剪树干等工作以减小经济损失及人员的伤亡。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可联合演习,总结经验,共同应对风灾并互相支持灾工作。另外大湾区可以共同设置一定数量的备灾仓库,贮存应急物品及大型救灾工具以作策应全区之用。
5.现时特大自然灾害受灾面广,在救灾方面应组织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特别是社会生活的回复及小区的清理,另外,可加强如红十字会、民间团体、志愿组织等在协助救灾、人道援助及灾后重建上的作用,以减轻民防部门的压力。
6.可持续的绿色城市发展,由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改善大湾区对抗水灾的能力,应在未来的规划中加大对生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加透水绿化带及以透水性材料建造城市开放空间及路面。同时,续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如地下管道并增加蓄洪池在低洼地区。另外,交通、电力及供水设施等的保障均是未来城市抗灾的重要一环。大湾区应升级设备并在规划建设上加大灾害对基础设施的安全考虑,并完善应急维修队伍,以保障基础设施的持续运作。
总结
未来自然灾害特别是应对风灾水灾将是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挑战,区域合作,统筹机制的建立将是防灾的基石,同时水利及基础设施更新维护,共通过数据交换、大数据和智能城市等科技的应用,以保障的城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