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提案第20190159号
案 题:关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助推我省乡村全面振兴的提案
提 出 人:民进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广东银保监局
内 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土地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农村发展的根本。近年来,我省在土地确权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过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在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率,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上,仍然存在不少困难。
一、存在困难
(一)农民土地情怀与客观因素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
受传统土地观念的影响,农民对土地产权认识模糊,将土地流转与宗族利益、私人情感、村民选举等关系牵扯交集一起,加上部分地区政策引导和操作不规范,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较多;同时,部分地区人均耕地少、细碎化,整治难度大,难以成方成片,以致流转土地较为零散、流转期限短、流转收益低、交易成本高,无法满足规模化生产需要;少部分土地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权属仍未完全明晰;快速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有效地与农户利益联动,共享发展的成果。
(二)农村土地信息不畅阻碍土地资源有效配置。
部分地区农村土地产权信息和交易服务平台尚未建立,土地信息工作处于初步阶段;已建立的土地流转平台,社会知晓度低、信息少、更新慢,缺乏健全的全省统一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体系;同时,部分地市制定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程序过于繁杂,与农民期待的快捷、简便、满意的流转平台服务存在一定的差距;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无法充分及时反馈,流转价格难以反映土地经营权真实价值。
(三)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潜在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我省各地农村土地流转主要途径大多为农户自发行为,有相当部分交易仅是口头承诺,合同内容过于粗糙、随意,缺乏规范性,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发生;同时,因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部分县、镇农村流转土地仲裁调解机构尚未建立或完善,土地流转纠纷调解处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四)农村流转土地利用不科学破坏土地原生态环境
少数经营户缺乏对流转土地的保护意识,对获得的流转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不施有机肥料或施含有污染物的有机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部分经营户甚至改变耕地形态和功能,破坏了土地的耕作能力,或未经审批、超标准在土地上构建建筑物,用于非农生产。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助推我省乡村全面振兴。
二、建议
(一)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保障,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各级政府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经费,明确专职人员与任务;切实抓好各项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与落实,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积极鼓励采取股份合作、代管、代耕代种流转方式,探索和出台多元化土地流转途径及政策;建立融资风险缓释机制,试点推进除银行业金融机构之外的的第三方政策性担保公司参与合作土地抵押担保融资;根据相关土地法律法规,加快研究和出台我省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
(二)加强农业产业化管理,助力现代农业高质发展
一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推进农业机械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田园综合体及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强、社会责任意识强、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四是注重企业科技与品牌效益。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强企业农业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
(三)强化土地流转日常监管,促进土地有序规范使用
一是明确土地流转管理者职责。专人专职负责土地流转工作,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土地规模经营适度标准;二是加强土地流转业务指导。统一印制免费发放规范的合同格式和风险提示告知书,引导流转当事人签订和备案规范性合同;三是建立土地流转监测制度。跟踪土地流转使用情况,建立土地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处置和化解土地违法行为。
(四)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提供高效优质配套服务
一是构建中介服务组织。通过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对农村土地评等定级,收集和发布土地流转市场价格,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标准。二是完善全省统一土地产权流转服务平台系统。健全和完善网上服务平台系统,做好流转土地信息工作,简化土地流转"上台"程序。三是切实落实农村土地流转仲裁制度。加快健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做好事前引导和法律咨询,妥善化解决土地流转纠纷。
(五)规范社会资本准入门槛,激活土地流转社会效益
一是做好农业土地发展规划。做好农地投资规划和产业规划,引导流转土地向优势产业发展。二是加强投资准入规范管理。根据资质、流转土地规模,采取投资审核准入,进行分级分类备案。三是建立流转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工商资本风险保证金制度,积极应对流转风险。四是实施激励机制。出台农村土地流转奖励办法,给予农户补助奖励。五是推动产业发展与就业扶贫相结合。指导成立村级农民就业指导中心,优先安排本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精准扶贫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