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索“一核为主,多元共治”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建议

2019-01-29 04:33:30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138、提案第20190138号
  案    题:关于探索“一核为主,多元共治”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建议
  提 出 人:台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政法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委政法委,省委统战部,省委组织部,团省委,省民政厅,省委宣传部
  内    容: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走在全国前列,是广东省各级党政部门重心工作。目前广东省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响应,如广州探索增强社区民主建设构建文明和谐社区、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加强社会协同打造多元治理模式;深圳直面基层治理短板,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实现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佛山健全以党建为统领、以法治为核心、自治德治协同推进的基层治理体系,以推动新一轮乡村振兴发展。总体来说,广东省各地通过实践来推进"建立共建体系、完善自治机制、优化服务供给、促进环境提升、健全评价机制"等改革措施,整合多元主体,构筑起社会治理"四梁八柱",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目前广东省在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上面临着"三个不足、三个过多和三个缺乏"的问题。
  首先是三个不足:一是治理能力不足。短时间内我们基层社区的领导干部很难具备统筹协调、改革创新、引导自治、组织动员、依法治理等方面的基层执政能力。二是数据利用不足。对于人口倒挂、流动频繁的超大社区,很少从结构、心理、行为和风险进行分析并加以利用。三是居民参与不足。协商找不全主体、议事找不齐居民、服务找不到对象,帮扶找不清群体、参与找不明路径。
  其次是三个过多:一是讨巧服务过多。以活动代替服务、以代表代替大众、以方案代替成效、以口号代替行动。二是留痕管理过多。重过程规范轻效果评估、重台账管理轻需求响应,治理围着指标转,求点赞、求表扬心切。三是概念创新过多。基层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浅尝辄止,在创新过程中半途而废、推倒重来,没形成治理共识。
  最后是三个缺乏:一是效能标准缺乏。如何共建?怎样共治?共享什么? 急缺可量化指标。二是智力支持缺乏。基层经常陷入有想法无办法,有平台无流量困境。三是体系整合缺乏。"源头矛盾化解、公共安全、治安防控、社会心理服务、社区治理"各体系之间缺乏有效整合。
  为更好地让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建议:
  一、构建公平正义体系,将广东建成公正治理示范之城,推动"美好生活护航工程"。一是形成公平正义治理理念;二是构建完善包含基础正义、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三个层级正义治理体系;三是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
  二、编制共建主体清单、促进共治协商对话、搭建共享交互平台,推动"治理效能提升工程"。一是编制完善共建主体责任清单,明确各类主体共建方式、责任、内容,形成"依法共建、依理共建、依情共建"特色。二是要做实居民议事会、党群联席会等共治平台,坚持依法协商,促进利益相关者、知识相关者参与、程序相关者和绩效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三是要编制《广东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效能指导手册》,搭建资源、知识、技能、机会的交互平台,促进共享体建设。
  三、推进赋能型党建,为基层党组织培力、给党员加磁充电,开展"党群凝心聚力工程"。首先开办"社区书记学院",以用为学进行陪伴式学习;其次是组建由知识相关者(专业人士)组成的"基层治理智囊团",广泛汇集各方智慧,推动基层党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既是基层党委治理的观察者,也是"技术顾问",形成务实管用的"治理宝典";再次落实党内教育管理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推动"党群百夫长"项目,达到全链接、强基础、求实效、增活力的效果。
  四、居民动员社群化、志愿服务专门化,发现、引导、创造有利于治理的"社区共同体工程"。建立社区居民人才库。第一步就是在党的引领下,发现、梳理、规范、引导、创造有利于社会治理的党群服务;第二是建立起"专门化、专项化、专业化"社区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自助互助服务。第三是推动"社区共同体工程",社区项目的提议、计划、实施、管理等都由居民全程主导,形成社区共同体。
  五、用好基层统战法宝,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推进"基层统一战线工程"。一是精准定位。 统战部门要多给党委出主意,发挥参谋、组织、协调、督促的作用。二是全面结合。实现政治引导与双向服务相结合、优势发挥与促进治理相结合、社会服务与合作共事相结合。三是有机嵌入。善于统筹利用区域内统战资源,注重群众广泛参与和资源共享,把统一战线工作资本转变为社会力量资源,嵌入治理工作。
  六、构建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开设家庭情感学堂、培育知心天使,推广"全民健心工程"。一是通过推广"全民健心工程",常态化开展专题性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意识和素养;二是通过推广"家庭情感学堂",围绕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开展系统化家庭教育课程,帮助家长从心陪伴孩子;三是通过培养"知心天使",在各个社区成立心理健康服务队,让居民掌握系统化心理自助与助人的技能,能够有效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